咱们的“家”咱们共建 张店:“小称呼”折射服务“大变化”

大众日报 2020-07-07 09:58 大字

□ 本报记者 刘磊

本报通讯员 冯萍 李景熙

7月1日,淄博市张店区书记抓党建暨“红色物业”工作推进会召开。在科苑街道潘苑社区组织现场观摩时,社区致全体居民《红色物业征求意见的一封信》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关注的焦点则是“咱们”这个词。在这封信中,社区通篇使用“咱们”这一称呼,看似稀松平常,却折射出“把社区当自己家、把居民当一家人”的服务理念和工作作风。

“阿姨,我来给您换灯泡了。”6月12日,潘苑社区“帮到家服务队”成员许纳来到一社区老人家中,帮助更换坏掉的灯泡。

老人今年81岁,她告诉记者,年纪大了生活上有很多不方便,“一个电话,帮忙到家,只要我有困难,社区里的志愿者就会全心全意地帮助我,我们社区就像一个大家庭。”

潘苑社区是张店区的一个开放式老旧小区,外来人口多、物业管理滞后,之前实行的简易物业标准低,租户居民抱怨颇多,长期拖欠物业费是普遍现象。今年,结合“红色物业”工作,社区党委牵头成立“红管家”物业管理服务公司,社区党委副书记担任物业企业经理,聘用29名社区贫困群众组建服务队伍,按照“物业先服务、满意后缴费”的原则,探索打造“百姓物业、您呼我应”服务模式。

“大家为了小区,劲儿往一块使,关系越来越和谐,工作开展也越来越容易了。”潘苑社区书记陆继河说,截至目前,社区共收集百姓意见32个,先后对单元门安装、自来水管改造等28个意见问题进行了整改。

从“社区、物业和居民”到“咱们”社区,从简易物业到市场化物业,居民从身边的一件件“小事情”感受到了物业服务的“大变化”,仅1个月时间,近70%的居民就与物业签订了服务合同,物业市场化实现“开门红”。

“物业收费率反映的是民情民意的变化,这些好的经验做法要雷打不动地坚持下去,大家的‘家’要大家来建。”与居民群众和物业服务人员深入交流后,淄博市委副书记、张店区委书记马晓磊说。

在马晓磊看来,“咱们”折射的是一种服务理念,是一种主人翁担当,必须真正把张店的事、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建设幸福美丽张店的主题内涵与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城市发展的目标就是为了让群众能够生活得更美好、更幸福。“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是否心中有民、一心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也是真的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舆情就是民情、骂声更是民声,各级各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回应民生诉求,坚持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城市的依存感、安全感和幸福感,共建共治共享幸福美好家园。

同时,“咱们”还折射出一种工作作风,不能是只说不做的形式主义,更不能是久拖不决的官僚主义,必须实在、实干、实事求是。群众也最讲实在,要想得到群众信服支持,靠“刷存在感”得不来,必须实实在在做事情、做服务;你对群众实在,群众对你才能实在。

当前,张店区上下正在聚力创建“张店服务”品牌,围绕“12345投诉热线”“优化营商环境投诉平台”“企业接诉即办平台”等群众和企业反映最强烈、最集中、最迫切的突出问题,集中发力、狠抓整改,把评判权、监督权交给社会,把问题办结率、群众满意度提高作为评比标准,着力提升全区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水平,奋力打造最优营商环境,让人民群众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城市建设发展带来的便利和实惠。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人民群众是城市发展的主体。马晓磊说,办好张店的事情,关键在党员干部,关键在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城市发展最强大的动力源,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幸福美丽张店离不开每一名张店人。双招双引、项目建设、城市建设管理、生态环境治理、基层社会治理等方方面面工作,只要有群众的参与支持,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

今年以来,张店区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价值追求,把“一次办好”作为工作理念,把“群众满意”作为工作标准,全面推行“掌上办”“网上办”“自助办”“邮寄办”等“不见面审批”举措,确保政务服务不间断;建立张店市民中心全领域无差别“政务帮办”队伍,涵盖40个进驻部门的71人,向办事企业群众提供各类帮办导办代办服务5700余件次;将原24个部门的351项审批事项整合,由原来121个窗口的单独办理转变为15个窗口的无差别“一窗受理”。

从因一座客栈而得名的“张家店”到今日之张店,这座城市的每一步都凝聚着一代又一代张店人、一批又一批新张店人的奋斗和付出,凝聚着张店人共同的心血和汗水,“只要我们坚持‘咱们’的理念、‘咱们’的作风,城与人就会共情成长,咱们的城市就有未来、就会越发幸福美丽。”马晓磊表示。

新闻推荐

淄博市高考准备工作就绪

本报讯为确保高考工作顺利开展,7月6日上午,副市长毕红卫先后到淄博十一中、市教育局机关、淄博柳泉中学实地调研高考准...

淄博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淄博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