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博物馆:让文物讲好淄博故事

淄博日报 2020-07-03 06:04 大字

□本报记者潘玉

入夏以来,在广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开幕的“齐鲁汉风”展,吸引了当地市民入馆参观,网上预约、现场登记十分火热。

市博物馆携百件汉代诸侯王墓出土的精品文物精彩亮相广州,与山东博物馆等多家单位共同开启一段穿越时空的“南北对话”。为了此次展览需要,市博物馆共借出包括鎏金银盘在内的战国和汉代精品文物112件(套),这些精品文物将在当地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展出。

讲好淄博故事

博物馆,也可以很亲切。它正在通过各种方式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中,逐步改变在人们心中的固有印象,以更亲近、更鲜活的姿态,生动讲述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满足人们对文化知识的深层次追求。

为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提升青少年对家乡历史的认识和热爱,市博物馆精心策划举办首届淄博市少儿文物绘画大赛,鼓励青少年观察文物、了解历史,发散思维、趣味创作,引起社会各界热烈反响。截至目前,大赛共收到参赛作品1100余幅,届时将对评选出的优秀参赛作品进行线上线下同步展示。

去年12月,省文化和旅游厅开展“薪火永相传·让文物讲好中国故事”活动,面向全社会征集文物故事。市博物馆选送的《英勇奋斗十八年——画册里的人民军队》《“侯杨砚”的前世故事与今生传奇》分别斩获一等奖以及优秀奖,《酒令文化中的铜骰子》获得三等奖,《铜染炉与汉代风雅饮食》获优秀奖。“这四篇文章立足馆藏文物,分别围绕古代历史文物和革命文物进行创作,展现文物承载的古代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真正做到了‘让文物说话’,进一步彰显出淄博历史文化蕴含的价值和魅力,为新时代下更好地向大众宣传和普及文物知识贡献了一份力量。”市博物馆馆长王振华说。

传播淄博声音

2019年初春的北京,风和日丽,万物勃发。市博物馆所藏百件文物齐赴中国国家博物馆,参加在此举办的《海岱朝宗——山东古代文物菁华展》,首次亮相国家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集中展示齐文化历史风貌,赢得社会广泛关注,开展当天参观人数达3万多人。

“齐地瑰宝”走进国博,在全国最高平台上展示淄博,这是一次齐文化从小众走向大众、让淄博走向世界的生动实践。多年来,市博物馆积极开展文物交流与合作,众多文物走出淄博,远赴各地参加展出,传播了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了市博物馆展陈文化交流,为宣传推广齐文化、扩大淄博知名度和影响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7年,市博物馆收藏的金鐏铜戈赴美参加由国家文物局、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合办的“秦汉文明”展览,之后又在国家博物馆、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展出,成为一张讲述淄博故事的“金色名片”。

多年来,市博物馆以馆际交流为平台,制订展览合作与交流工作制度,规范相关工作流程,同时积极向社会征集文物,不断丰富和充实馆藏品。2017年,博山区离休干部张志中夫妇将珍藏近半个世纪的“侯杨砚”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卖花声联唱”书法长卷捐赠给市博物馆永久收藏。

为让更多的观众能够零距离鉴赏并感受这两件珍贵文物背后的传奇故事,市博物馆对捐赠文物藏品辟专厅进行固定展陈,这在市博物馆建馆以来尚属首次。2019年9月28日,《砚载春秋事桃花扇底情——“侯杨砚”专题陈列展》开展,不少文物爱好者慕名而来。展览通过图文展板、文物藏品陈列、多媒体演示等形式,融入声、光、电等多种技术,让被时光掩埋已久的文物“发声”,讲述背后的历史故事。

前不久,由市博物馆、张店区少工委、喜马拉雅淄博营销服务中心共同举办的“我是小小文物守护者”活动在齐鲁数谷启动。

讲解员刘蕾向来自不同学校的80余名孩子讲解文物知识,现场气氛异常活跃,其中的互动环节更是将气氛推向高潮。探索和挖掘文物在新时代的价值,让更多的青少年加入到文化遗产保护中来,正是“让文物活起来”的意义所在。

为让观众们在看文物听故事时有更加精彩丰富的体验,市博物馆积极进行各种尝试。从“小小文物守护者”“国风雅乐古琴艺术走进博物馆”等主题活动,到“云观展”“全景漫游”等网上展示项目,市民足不出户也可享受到高质量文化“盛宴”。广泛应用的数字技术,是博物馆联通大众的重要桥梁,不但能够深刻改变博物馆的服务模式、传播路径,还可以衍生出形式多样的文创产品、文化节目。“下一步市博物馆将在智慧博物馆建设方面下足功夫,在充分借助数字技术优势实现转型的同时,继续坚持把文化传承作为根本任务,让淄博故事‘走出去’,智慧技术‘请进来’,让文物和历史‘飞入寻常百姓家’。”王振华说。

新闻推荐

淄博市“工业品供需平台”及APP正式上线

□本报记者杨秋云通讯员李庆华报道本报讯7月1日,记者从市工信局获悉,为解决市内企业联动配套供需...

淄博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淄博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