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趴睡”窒息死亡事件的反思 心理学视角下现代流行育儿观解析
最近网上一则因训练趴睡致三个月宝宝窒息死亡的事件,刷屏了网络,也震惊了网络。有个宝妈在我院的儿童保健交流群里,对事件进行了截屏转播,让我非常吃惊。这是发生在一个睡眠训练群里的悲剧,也是发生在我们眼皮子底下让人难以置信的悲剧。
我们试想一下:一个连抬头都不利索,睡着了都可能窒息的三个月小宝,却被要求“自己睡”、“不是大哭不要管”,且哭了整整一小时都可以憋着不进去看一眼?
这个睡眠训练群,目的是引导孩子从小就跟父母分房,训练其独立入睡的能力,父母在训练期间就依靠监控来判断孩子的睡眠状态。有位家长这样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世上什么职业都有岗前培训,唯独父职母职没有。新手妈妈一个人带着小婴儿,太累了,也太容易焦虑了!于是就有机构看准了这个市场。
我想这个市场的利益链,也许就是这次事件背后的推手。这也让我想到了曾一度风靡美国的育儿“哭声免疫法”,它的发明者就是上世纪三十四年代心理学流派华生。
华生的主张是:“孩子对爱的需求,源自于他对食物的需求,满足了他对食物的需求,就满足了他对爱的需求,所以母亲只需要给宝宝提供足够食物就可以了。母亲不能和孩子过度亲密,过度亲密会阻碍孩子的成长,使孩子在成人后非常依赖母亲,从而难以独立、难以成才。”
这个理论一经推出,就风靡了当时的美国,也戕害了美国数代儿童。
直到40年后,心理学家哈洛才用恒河猴母爱剥夺试验彻底推翻了华生的理论。
大家都知道这个实验是用两个猴子做的,一个铁丝做的有奶瓶的猴妈妈,另一个是没有奶瓶缠着温暖毛毯的猴妈妈。哈洛得出结论:“母爱的本质,绝对不是简单地满足孩子的饥饿和干渴的需求,它的核心是接触性关怀:拥抱、抚摸、亲昵。”尤其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肢体上的触摸,是最柔软又最有力量的方式。
哈洛用实验证明了“母爱的本质”——母亲和孩子之间的肢体接触、陪伴和玩耍——对儿童的意义、对母子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孩子身心健康的重要影响。
反观华生,他一直坚信自己的理论是正确的,并依此来养育自己的3个孩子——不允许他们跟母亲有任何“过度亲密”的接触,结果3个孩子成年后都出现了严重的精神问题:
大儿子多次自杀,并在三十岁多时成功自杀身亡;女儿同样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多次自杀未遂;小儿子呢,一直居无定所,常年流浪。
然而,就在今天,心理学已经逐渐被大家熟知的今天,还有无良机构将残酷的“哭声免疫法”用在活生生的孩子身上,不免让人难过!
事实证明:孩子是否独立,并不是“孤立”和“狠心”可以刻意训练出来的。
恰恰相反,小宝宝一出生就得到细心呵护、温柔拥抱、及时回应(心理学被称为“无条件积极关注”),才更容易离开妈妈的怀抱去独立探索,成为更加独立、更能适应社会的大人。
这就是爱满自溢的道理,尤其是一个孩子,在他早年的成长中,父母贴心的护佑,浓浓的爱的陪伴,正是孩子探索世界,自信、勇敢的力量和源泉。
我是一名心理师,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快15年了,看到了太多的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亲子关系出现了问题,早年父母的忽视,疏离的家庭关系,直接导致孩子的人际关系及人格构建出现问题。在此我们倡导关注儿童心理健康,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在安全的、温暖的、爱的怀抱中,茁壮成长!
□张建芬(周村区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
新闻推荐
□全媒体记者李霞杨靖通讯员侯军元周亚“做人不能自私,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更要做一切对社会有益的事...
淄博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淄博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