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中风华无限的晏殊

淮河早报 2020-05-28 07:39 大字

在中国古代文人中,具备政治才能者不乏其人,但能够兼具文坛翘楚与政坛重臣双重身份的却屈指可数,晏殊当属其中的一个。“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文学史上,晏殊被尊为“北宋倚声家初祖”,其富贵闲雅的小令可谓词中精品。政治上,“太平宰相”晏殊长期处于王朝权力中枢,直接参与了北宋繁盛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在晏殊成为“这样的晏殊”之前,青少年时期的他朗润聪颖,风华无限。

因重视教育,宋朝出现过很多神童,如段祐之,开封人,11岁会背四经,宋真宗赐予“童子出身”(即经由朝廷认证的神童);邵焕,睦州人,10岁奉宋真宗令作《春雨》诗,真宗任命为“秘书省正字”等等。宋朝的科考中保留了童子科,《宋史·选举志》记载“凡童子十五岁以下,能通经作诗赋,州升诸朝,而天子亲试之,其命官、免举无常格”。也就是说神童经过皇帝的测试即可很快步入仕途,晏殊就是以“神童”身份入仕的。

晏殊出身寒微,家境清苦,然而十分好学。现存史料中有不少关于晏殊是神童的记载。晏殊去世后,后辈欧阳修为其作《晏公神道碑铭》中云:“公生七岁,知学问,为文章,乡里号为神童。”《宋史·晏殊传》也记载:“七岁能属文。”可见幼时的晏殊就因文章而在乡里闻名。也许这些记载有些溢美之词,不过至少说明晏殊在同龄人中是出类拔萃的。杨万里后来也评价说“莫言幼慧长不奇,杨文公与晏临淄”,他把晏殊与当时另一名神童和文学大家杨亿相提并论。因为年少能文,“景德初,张知白安抚江南,以神童荐之”。经过张知白的举荐,晏殊得以应召。14岁的晏殊与千余人一起参加廷试,“神气不慑,援笔立成”,文章得到了宋真宗的叹赏。

考试结束后,宋真宗意欲赐晏殊“同进士出身”,即相当于进士的资格。

时任宰相寇准认为,晏殊是江东人,不应给予这种资格。因为江东在五代时是属于南唐的区域,曾是宋朝的敌国,言外之意是来自江东的晏殊不应该得到重用。况且宋太祖赵匡胤曾为子孙立有家法:“用南人为相,杀谏官,非吾子孙。”此时宋真宗却表现大度,说唐朝宰相张九龄也是江南人,坚持给了晏殊“同进士出身”的身份,这说明晏殊确实有过人的才华。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宋真宗没有错看晏殊。

这次应召两日后,宋真宗又一次召试晏殊,“后二日,复试诗、赋、论,殊奏:臣尝私习此赋,请试他题。帝爱其不欺,既成,数称善。”晏殊主动向宋真宗坦白自己曾经练习过他出的考试题,要求改试其他题目。这样的坦白使得宋真宗更加喜爱他的淳厚直白,对其所表现出来的品行甚为赞赏。靠着自身过硬的文章和宋真宗的赞叹喜爱,14岁的晏殊被赐“进士出身”和“秘书省正字”的职位,这是极高的待遇。事实上,对朝廷来说,派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担任官职是不切实际的,因此皇帝中意的神童一般留在京城馆阁任职,对其进行培养,以期进一步提拔。晏殊即是如此,也算是从此踏上了仕途之路。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十月,17岁的晏殊跟随宋真宗封禅泰山。

他精神振奋,气概豪迈,写下了《东封圣制颂序》,虽然不免逢迎之嫌,然而其极具气势的文字仍然令人称叹:“矧夏仙毫炳蔚,鸿笔辉润,风云动色,造化为工。温珉华玉,镂若飞之翰;石壁金记,垂不朽之制。”字句铿锵,朗朗上口,彰显了遣词造句的能力与蕴色文采的功底,展现了他四六文的学习成果。少年晏殊与皇帝同赴泰山祈福,充分体现了皇帝对他的赏识与提携,而晏殊的文章也不负圣望,展现了意气风发、酬志满怀的精神风貌。

35岁时,晏殊即官至宰相。

在数十年的官场生涯中,他也经历了几次起落。不过比起同时代或者稍后的欧阳修、范仲淹、韩琦等人,他的仕途已经算比较平顺,即使贬谪也只是形式上的外放,一直没有远离权力中心。晏殊被称为“太平宰相”,他没有雷霆的手段和十分骄人的政绩,但是宋仁宗在位期间王朝的繁荣,无不倾注了他的心血和精力。

1054年,晏殊染病,宋仁宗安排他在开封疗养,给予已经不再任职宰相的晏殊如同宰相的礼仪待遇。1055年,晏殊病重,不久后病逝,终年65岁。宋仁宗亲临吊唁,并下旨辍朝二日以示哀思。

比起同时代的其他文人,晏殊可谓少年风华,人生如其词般富贵闲雅,逝后亦有殊荣。晏殊的经历,也是宋王朝重视文人的典型体现。徐敏

新闻推荐

淄川农商银行 助力智慧城市建设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为助力复工复产,解决客户资金需求,淄川农商银行依据“淄川区政府政务大数据”,突破传统信贷服务模式...

淄博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淄博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