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家国情怀的记忆

老年生活报 2020-05-20 09:31 大字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我的父亲在淄博张店铁路车务段工作。

1964年,我在张店铁路中学读书。记得那年上半年的一天,我从《人民日报》上读到一篇《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文章。这篇文章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为了缩减城市人口、减轻吃供应粮的压力,各单位开始动员家属到农村去自食其力丰衣足食。我的父亲是单位中层领导,要起带头作用,经过三番五次给我母亲做思想工作,我的母亲终于同意带着我的三个弟妹回家乡落户。

我的家乡是淄博市淄川区萌水人民公社李家营大队。公社和大队的两级领导听说我母亲来农村落户,非常重视,亲自登门拜访,询问生活上有没有困难,大队领导还专门找了几个社员为我家修缮房屋。同住一条胡同的邻居也来帮忙清扫院子和整理屋子。顿时冷清多年的院子一片欢声笑语,生机勃勃。

从此,我母亲和我三个弟妹生活在农村,过着简朴的生活。我母亲除了照顾孩子和料理家务外,还经常去生产队里劳动挣工分。

我家院里有一块空旷地,约有三四分,我的母亲便利用起来,种上黄瓜、豆角、西红柿等蔬菜,成熟期一到,嫩绿的黄瓜和豆角,通红的西红柿挂满枝架,是一道迷人的风景。我母亲在猪圈里一年养一头大肥猪,年底卖给收猪的个体户,在那生活不富裕的年代里,纯收入一百多元是颇可观的。

1984年,我父亲所在单位领导根据国家有关文件精神,为我母亲落实政策返城,我的三个弟妹其中有两个分别被安排到淄博铁路部门工作。最小的一个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张店区电视台工作。

母亲返城后,在城里住上了二层楼房,用上了液化气炉灶,室内安装上冰箱、电视机和洗衣机,既方便又省力。从1964年到1984年的20年间,我母亲从城市到农村,又从农村到城市,亲眼目睹了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的家庭也随之大变样。

◎李恒忠

新闻推荐

博山市场监管:“标准化+”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本报记者路锦通讯员陈云凡王惠报道本报讯近期,热播剧《绿水青山带笑颜》让观众领略了博山的田...

淄博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淄博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