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师的网络直播新体验
□本报记者李光桢通讯员张晓昌
寒假期间,临淄三中的王爱民老师接到区教研室的通知:“停课不停学”期间,参与面向全区学生的网课直播。
接到通知后,王老师一方面感觉很光荣,因为可以为战疫斗争作点贡献;另一方面,是骤然而至的超大压力。想想看,要面对全区好几千学生授课,讲不好咋办?网课以前少有接触,非常陌生,不会弄咋办?就这样,带着这种压力和困惑,王老师开启了自己的网播生活。
备课是个艰苦的过程。一次备课从开始准备到网播完成,前后差不多需要一周的时间,从内容到形式,再到试播,方方面面都要考虑仔细,力求能适应网络授课这种新的形式特点。备好了课,还要提前发到教师群里交由大家讨论,讨论通过了才能去讲。
王老师第一次备的课是整本书阅读《沐浴人性的光辉——<白洋淀纪事>导读》。没有书,缺少资料,赶紧网购。但是疫情期间快递业务受阻,书一时到不了。幸而他原先买过孙犁的一部作品集,对孙犁的作品挺喜欢,有点印象,于是便赶紧翻腾出来,花了好几天的时间重读,之后一篇一篇做笔记,并上网查找资料,写详案,把要讲的话一句一句全都写下来。幸而春节过后不几天,买的书中到了好几本,其中就有要讲的《白洋淀纪事》。他遂欣喜不已,赶紧又开始通读,把新的知识点充实进去。
王老师上网课伊始,时间定的是1小时,他准备了一万多字的授课内容。试了试,不行,字数太多了,便开始删,直到删到7900多字。删的过程也挺难的,自己写出来的东西都舍不得删,只有狠着心强删。字数够了,感觉和学生没有交流感,又开始想办法。后来发现弄选择题的办法简单易行,隔一段时间插上一个选择题,既能及时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又能一定程度上吸引学生听讲的注意力。他还突发奇想,每个题后加了一个点赞的表情包。总之,是绞尽脑汁了。开播前一晚,他又打开空中课堂的页面再次温习操作程序,心里终于有点底了。但还不够。他又打电话问了问已经讲过课的同事,得到了热心诚恳的帮助。一个外校已经讲过课的老师得知了他的担忧,自告奋勇第二天帮他去准备。这,让他心里感激无限。
即使是这样精心准备,王老师开讲的时候,还是很紧张。眼睛一边盯着幻灯片,一边还要看讲义,生怕出错。对于和学生交流,就进行得少了,只在互动区有点交流。一些直播功能因为怕卡得厉害,管理老师不建议用,也就省掉了,他心里也是一阵轻松。
王老师的第二次备课是准备新课,给他的感觉更不轻松。一开始,还是按照1个小时去准备的。开播前两天,才发现已改成45分钟,于是赶紧开始重新修改教案。等教案修改得差不多了,忽然又接到电话,时长又改成了30分钟。猝不及防的变故,让他手忙脚乱。30分钟讲什么?怎么讲?都是问题。他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并和同备课组的同事进行了多次的交流沟通后,抓紧修改教案。试课就更频繁了,一遍一遍地计算时间。因为30分钟的时间很宝贵,要分分计算,力求讲课内容能够和时间相匹配。最后还好,他觉得试课效果还算满意。
第三轮的讲课,王老师准备的是群文阅读,既是同事提议的,他自己也想试试。结果发现,看人家那些群文阅读课很精彩,自己真的要弄却是很麻烦。群文阅读对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张力,有单篇阅读不能比拟的优势,但是要能找到一个聚焦点,能把几篇课文串起来,需要重新整合文本,并考虑课堂的生成。这些都比进行单篇教学要麻烦,光是找聚焦点,就费了好几天的工夫。他说,一整天满脑子都是课的事,只要课讲不完,心里就轻松不了。这不只是他自己的感受,和别的讲课同事交流起来,也是同样的。精细备课的目的,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学生能够在网络授课这种新的形式下能够尽量地学有所获,提高学习的效果。这样,就算是累点,也值了。
王老师表示,自己只是各科网络直播成员中的一个而已。他相信,他们备课的艰辛也不亚于自己。尤其是有的还担任着班主任,家里孩子又小,既要讲自己所教的这一学科的课,又要备班主任的班会课,还要每天管理着班里的孩子,打电话,发信息,督促孩子们准时上网课,及时交作业、批作业。那辛苦,更是不用提了。因此,他会尽全力上好开学前的每一堂直播课,直到师生相约一起步入思念的校园,共赏姹紫嫣红的迷人芳菲的那一天。
新闻推荐
副区长胡波(下转九版)(上接八版)(下转十版)(上接九版)(下转十一版)(上接十版)(下转十二版)(上接十一版...
淄博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淄博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