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党的政策,了解种养知识,建言村情民意 南坪村“明理胡同”带来文明村风
“查资料需要电脑,所以我就逼着自己学,现在用得很熟练了。”尽管已经71岁,退休也有11年了,但司志富现在仍不断学习。作为村里“明理胡同”的宣讲员,司志富要想把“理”给村民们讲明白,自己需要不断充电。
司志富所在的南坪村位于淄博市淄川区东南部的西河镇,有村民112户316人,是典型的山区村,底子薄。过去,不少人家大门口都摆着破沙发,旧木墩,甚至是几块石头,为了坐着聊天方便;有的人家习惯在门口胡同里堆放上柴草,用起来顺手;还有的户,在门口见缝插针地开垦小菜园,图吃着得劲。“本来不宽的胡同道儿,就更窄了,遇着点事儿,车都进不来,弄得邻里之间关系也不好。”村支书司志军说,“清了几次都没清出来!”
2018年12月,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成立。借着这一机会,村里充分宣传、发动,对胡同和街道进行了清理。虽然街道胡同宽敞干净了,但村民聊天、晒太阳却不方便了。“我们就买了30个马扎,分别挂放在胡同内村民常坐的6个地方。”司志军介绍,“我们又在胡同的墙上安装了报箱,把以前送到村委的报刊改放在报箱内,村民们除了闲聊,还能随时读书看报长见识!”
“由于报刊上很多字村民不认识,有时村民们就让我读给他们听。”司志富说,“我也很愿意读,一是发挥余热,服务村民;二来自己也从中学到很多知识。”逐渐地,闲聊晒太阳有了附带功能:学习国家有关政策,了解农业生产技术,探讨养生保健知识等。2019年7月,村内的这条胡同有了一个形象的名字——明理胡同,还吸引了更多像司志富一样有能力的村民。退休的老支书司衍瑞当起了“明理胡同义务宣讲员”,除了讲政策,还讲技术和生活知识。天气暖和的时候,每周固定讲两次,天冷了,每周只在周五下午两点讲一次。
期间,有村民说,村民们办红白事,程序复杂繁琐,既浪费财力又浪费人力,这个事村里应该出面解决。村党支部书记司志军把自己的加工厂改造成了白事举办场所,修建了办公室、接待室、吊唁厅、厨房及餐厅,免费给村民使用。村民家里的白公事,全部都在这里举办,大小事务由理事会的人免费出面组织、操办。披麻戴孝、下跪磕头、吹吹打打等环节都去掉了,亲朋好友佩戴小白花,向去世的亲人三鞠躬后送走,气氛庄重简朴。如果需要招待,就在厨房里做,在餐厅里吃,标准是四菜一汤,一般花费1000元左右,算上村里补贴的900元,村民基本没什么花费。骨灰入土也不起坟头。
“村民家里有喜事,我一般免费当主持,程序也简化,费用大大减少。”司志军介绍说,“过去,很多事没人出面讲,所以大家碍于面子,硬着头皮办。现在,大家思想负担没有了,移风易俗自然受欢迎。”
如今,村里产生了一股新风尚:互帮互助的现象多了,善行义举也接连出现。南坪村60岁以上的老人有90多位,这些老人子女大部分不在身边,有一些也是生活困难户,需要帮扶,怎么办?为此村里组织了两次捐款。“没想到收到17000多元的善款。”司志军说。现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已用这些善款救助了4户村民,其中3户是家里有病人,一户是因灾害房屋受损。司志军说,更让人感动的是,去年台风“利奇马”过后,村里一户人家房屋倒塌,石头瓦块将另一家大门堵住,还没等发动,村里的志愿者就纷纷出手帮着清理,当时的情景让人感动。
得益于村容村貌和村民精神面貌的巨大变化,南坪村对外也有了影响力和吸引力。村里260亩土地中,200亩已被淄博市的一家公司以高价流转,发展大棚车厘子种植,不仅村民有了固定的流转费收入,村集体也有一块收益。
“小马扎聚集起了人气,胡同里大家学到了知识,交流了情况。可以说,文明实践让南坪村整体发展上了一个大台阶。”西河镇党委副书记张森总结说。
农村大众报记者王星
通讯员仇慧清
新闻推荐
1月7日,屋外大雪纷飞,屋内热气腾腾。在淄川区齐民要术农业基地,8位“老太太”正在加紧蒸制年糕,“老太太蒸的年糕”已成...
淄博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淄博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