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书刊市场,不变的情怀坚守

淄博日报 2019-12-13 08:48 大字

□本报记者潘玉通讯员范仲峰

书市,是个久远又浪漫的词。无数个阳光充足的午后,猫着腰在书堆、贴画里来回翻找着,只为能淘换出些喜欢的,那滋味别提多高兴满足了。今年7月,为适应行业发展趋势,书刊市场结合实际情况启动升级改造计划,在新老顾客的不舍与期待中,于11月整体搬迁至张店西六路与共青团西路路口附近的中关村科技城地下一层营业。

来到中关村科技城东门,记者看到在门口不远处的路边竖立着121路、126路公交站牌,想来一探书刊市场新貌的市民读者可到中关村科技城站,下车即达。进门下楼,书市内光线明亮,店面装潢更是焕然一新。据了解,新市场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硬件设施配备齐全,现经营单位40余家。而其中几家书店仍保留着旧时店面的门牌,不少读者看到后纷纷表示“就是这个味儿”。一直以来,书刊市场以平静沉默的存在陪伴着小读者的成长,承载着老书迷的记忆,以始终不变的情怀坚守着书迷心中“圣地”。

褪不去的时代情怀。淄博书刊市场形成于上世纪90年代,1999年搬迁至张店区中心路140号。据书刊市场管理部门工作人员介绍,当年爱客家超市开门纳客时,书市也同步营业,当时规模并不大,就设在爱客家超市二楼。后来超市关门停业,书市也扩大了规模,带动了周边的商业环境,极大地提升了张店东部城区的人气与客流量,甚至一度成为市民读者买书看书的首选地。因为这里紧邻爱客家超市,所以多年来很多老张店人都称书刊市场为“爱客家书市”。“新址位置能够将西边与东边的顾客更好地汇集到这个中心点,店面空间宽阔,品种也能相应得到补充。相比之前,客流量上涨不少。”绍文书店负责人郭良告诉记者,书店经营盈利和坚守人文情怀并不冲突,把握住市场变化,结合线上电商发展实体书店经营,专注领域做精做细、迎合流行,实体书店的“春天”正在悄悄到来。

“过段时间不来趟书市,不买几本书总觉得少点什么,这已是多年的习惯了。没有计划、没有目的,看到喜欢的书,毫不犹豫,立马买上。从书市的第一个摊位遛达到最后,在各个摊位看看书,人虽然又热又渴又累而心里却是一种别样的感觉。”市民王培伟说道。这里的优惠比较好,几个相熟的书店折扣都很合适。不管搬到哪里,书市里浓浓的人情味不会变。

满足大众口味的精品情怀。随着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网络书店的冲击,实体书店面临生存挑战。通过改造升级,书刊市场在软件、硬件上都得到了提升,图书市场不再只是发行市场,也是读者乐园、创意园区、广告橱窗。新闻书店负责人王建新对记者说。经营书店30余年的他,在人工成本、纸价快速提升以及网络端高折扣销售模式的影响之下,依然坚守着“正版书籍”经营的开店原则。虽然这几年的图书价格持续上涨,不过消费者也不再单纯关注价格而忽略质量。保障正版是一种承诺,为作者与读者、爱书之人创建有益联结,让书籍流露出的真情实感继续焕发魅力。

“它突然间,给我们打开了一个很广阔的空间。以前来这里都是买教辅资料或是期刊杂志,后来大学考研的书,考公务员的书,这里面都能买到,挺全的。虽然现在自己有孩子了,但是一走进书市,闻到书香,就感觉回到自己的上学时代,特别美好。”市民冯静感慨道,当年的小读者都已经长大,当带着下一代再来买书的时候,这里已不仅是书刊市场了,这里能淘到有关书的一切东西。

传统实体书店谋求转型,实质上是在向新消费群体倾斜。书店经营者的情怀坚守让人们能持续、惬意地享受更好的精神生活,为市民留住心灵绿洲。而共建适合“精神食粮”健康发展的有益环境,除了需要业界自身努力之外,社会、消费者的关注同样重要。

旧城得以改造,书店经营得以拓展,书刊发行业态得以提升,下一步书刊市场将通过不断提高服务意识、提升经营环境、引导经营单位多元化发展、积极组织各类社会公益活动、响应淄博市大力发展“夜经济”的号召,大力发展文化夜经济,将书刊市场打造成淄博市文化发展的亮点市场,不断满足广大市民读者的阅读需求,为淄博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新闻推荐

张店区铁路小学: 国家宪法日 师生诵读宪法

本报讯2019年12月4日是第六个国家宪法日,张店区铁路小学早晨教室内各班正在开展宪法诵读活动,这已经是该校第六年开展...

淄博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淄博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