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鎏金铜佛像

淄博日报 2019-08-30 02:07 大字

□李媛媛

淄博市博物馆所藏的这尊鎏金铜佛像通高45.3厘米。此鎏金铜佛像为明代所造,佛像通体鎏金,跏趺坐于莲台之上,高螺髻,面相丰满、祥和,双耳垂肩,着右袒袈裟,衣纹写实,手施转法轮印。佛像整体的鎏金保存较好,这与明代铜佛像的鎏金工艺有关——明代多采用“沥金”工艺,使鎏金层匀厚、亮泽,不易脱落。造像头部较大,颈项粗短,这也是明代鎏金铜造像的一个重要特点。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初期只被视作神仙道术的一种,流传不广。西晋以后,社会动荡,人民生活痛苦,为佛教的传播提供了的宽广的民间土壤。另一方面,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入主中国北方,它们的文化传统与来源于西域的佛教更易于相互认同。因此,在南北朝时期佛教得以迅速生长,并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南北朝时期也是中国佛教艺术的辉煌时代,莫高窟、炳灵寺石窟、麦积山石窟等早期石窟寺开凿于这一时代,现存佛教造像也始见于此时。

鎏金是自先秦时代即产生的传统金属装饰工艺,至今仍在民间流行,亦称“火镀金”或“汞镀金”,是把由金和水银合成的金汞剂涂在铜器表层,加热使水银蒸发,使金牢固地附在铜器表面不脱落的技术。中国的鎏金技术始于战国,汉代以后颇为流行,是当时最值得称道的铜器表面装饰工艺之一,曾先后称“黄金涂”“金黄涂”“金涂”“涂金”“镀金”,宋代始称“鎏金”。鎏金工艺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技术。

用铜或青铜铸造的表面鎏金的佛造像,俗称“鎏金铜佛像”,这种佛像是供宫廷、寺庙使用的。它始于两汉,盛于隋唐,延续至明清。民国乃至现在,部分地区仍在使用鎏金铜佛像。鎏金铜佛像的种类有若干,常见的有释迦牟尼、观音、文殊、普贤等。

佛像的各种手势称为“印相”,各种印相有不同的含义,代表佛像的不同身份,表示佛教的各种教义。佛像的手印形式可以有多种变化,尤其是密教手印多达几百种,变化莫测,常见的有说法印、无畏印、与愿印、降魔印、禅定印五种,即“释迦五印”。淄博市博物馆收藏的这尊佛像,其手势即为说法印,佛像拇指与中指(或食指、无名指)相捻,其余各指自然舒散,这一手印象征佛说法之意,表现佛陀于鹿野苑初转法轮时的状态,所以称为说法印,也称转法轮印。印度有个传说,谁能统治全印度,自然会有“轮宝”出现,它无坚不摧,无敌不克。得到“轮宝”的统治者便被称为“转轮圣王”。把佛的说法称为“转法轮”,即含有这种意义。

新闻推荐

淄博市召开外事工作新闻发布会

□本报记者毕研华报道本报讯8月28日,记者从市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召开的关于“服务国家总体外交大局,服务...

淄博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淄博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