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评级也该放权市场了
□木须虫
长期以来,获评“五星级”被认为是饭店硬件与服务品质优异的保证。“摘星”让“五星”变“无星”,能有效触动相关不达标饭店积极整改吗?近日,新华社记者就此做了一番调查。不少业内人士表示,当前“摘星”对高档饭店的影响力已明显削弱,甚至有星级饭店主动申请“摘星”或“自定义”为“豪华”规避星级评定标准的约束。
星级评定对酒店越来越缺少吸引力是不争的事实,来自商务部统计显示,全国住宿企业超过50万家,而星级饭店仅有11000家,比例只有2%多一点。如此语境下,酒店被“摘星”能起多大的作用,其实是可以预见的。新闻中,北京长安大饭店、淄博世纪大酒店等此前被“摘星”饭店仍预订紧俏,北京某温泉度假酒店工作人员甚至表示“摘星后饭店价格没有任何调整”,就是明证。
事实上,随着社会流动性的加快,带来酒店住宿业的迅猛发展。在庞大的消费需求面前,酒店的建设与运营倾向于差异化,这样的差异化定位并不依据传统的“星级标准”,而是靠消费需求的功能差异化,其真正依据的标准是消费能力。比如城市连锁快捷酒店,提供仅是一张床的经济型住宿服务。因此,其在建设与服务配套设计上的成本是集约的。如果非要按照与之相对的“星级标准”指导建设运营,反而会“削足适履”。有些星级饭店主动申请“摘星”或“自定义”为“豪华”规避星级评定标准的约束,就不难理解了。
这样一来,酒店“星级”仅仅只剩下“品质背书”的外在噱头。然而,就是这点噱头在互联网时代也越来越鸡肋。如今,网络平台上基于住宿条件的感性分级与消费评价机制正在广泛运用。现在大家选酒店,不看星级看评价。而这样豪华、高档、舒适等评价,其实更符合消费者对酒店设施条件的体验心理习惯,消费者好评度也可以成为对服务质量判断的参考。
针对酒店品质的“星级评定”,其标准还是1997年的标准,其评价机制沿袭的依然是部门主导下的行业协会评审机制,带有明显的行政化痕迹,最终可能导致管理与市场两张皮,与市场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变化日渐脱节。市场发育越健全,竞争越充分,市场自我治理就越需要。是时候对酒店评级的功能重新进行定位,放权于市场,部门从中抽手,把有限的精力与资源,用在完善酒店行业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上,守住住宿安全与质量的基本底线。
新闻推荐
卫生管理瘫痪 安全隐患重大 客房空气污染严重“官方差评”治得好饭店“星”病吗?
“价格五颗星,设施五成新,服务不走心。”近年来,一些五星级饭店名不副实,不仅让消费者闹心,也不利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
淄博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淄博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