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贵的长征精神

淄博日报 2019-08-02 00:52 大字

□于洪亮

淄博市读书节大讲堂迄今为止已举办十一期,前十期是国内著名作家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谈了各自的感受。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我几乎从头到尾聆听了每一位文学大家的讲授。要我说,应该是各有所长、受益匪浅。然而最震撼人心的莫过于第十二届淄博市读书节大讲堂上,听军旅作家王树增讲《长征》。

说到长征,但凡一个中国人都有所了解。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五年级语文课本里,就有一篇名为《长征的意义》的课文,是节选自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的一段话,“说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课文不长,课后作业明确要求背诵全文。在全班五十多个同学中,我是最早完成背诵作业的同学之一。直到升入六年级以后,还被语文老师叫到五年级班,为同学们作背诵示范。在后来的日子里,又先后学习了《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老山界》和《翻越夹金山》等介绍长征的课文,并阅读了《星火燎原》丛书,自以为对战争年代及二万五千里长征有了进一步了解。殊不知,对红军战士的印象也就仅限于爬雪山、过草地、吃树皮、嚼草根,再就是前赴后继、冲锋陷阵。在读书节大讲堂上听王树增讲《长征》,才明白了什么是信仰的力量,什么叫长征精神!

作家王树增所说的信仰当然是共产主义;概括提炼的长征精神只有“永不言败”四个字。只因为有了共产主义信仰,才有了永不言败的长征精神,正是在长征精神的鼓舞下,才超越极限,产生了一个个看起来根本不可能的神话般的真实故事。强渡大渡河是十七名战士乘一只小船,冒着敌人猛烈的炮火强渡成功,击溃敌守军一个营;飞夺泸定桥则是由二十二名战士,在已拆除木板、悬荡空中的铁索上,冒着守敌一个团的密集火力攀扶冲锋,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恶劣形势下,夺取了东岸桥头堡,保证了后续部队顺利通过。

截肢的故事同样感人至深。红军战士腿部受伤后需要截肢,在既没有医疗器械,又没有麻药可用的条件下,把人绑在板凳上,用开水消过毒的两根锯木头的锯条,硬生生把受伤的腿锯下来,包扎后一不骑马、二不躺担架,拄拐杖走完长征路。假若没有信仰和精神力量作为支柱,这一切都是根本不可能的。

王树增是被誉为“非虚构写作”第一人的军旅作家。为了获得详实的资料,他去各级各类档案馆翻阅、查询;为了“感同身受”,他不辞劳苦,去各地进行实地考察、体验;为了掌握第一手材料、取得更多的话语权,他不放过任何一条有用的线索,去拜访每一位健在的先辈。只因为有了用于写作的长征精神,才有了《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朝鲜战争》等多部文学作品的问世。

王树增是位军人,军人自有军人的风骨,军人自有军人的情怀。惟其军人,才能做到快人快语、不枝不蔓。整个报告声情并茂,涉及问题一针见血,自始至终充满正能量。与其说是读书节大讲堂,倒不如说是一堂生动的党课。这课别开生面、有血有肉,让听众了解和增长历史知识的同时,且能够触及灵魂、引起反思,对于信仰,对于幸福、快乐这些生活观念的传输,起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博得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那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王树增曾善意地提示,要了解长征,不妨重读一下毛主席的诗词,我认为很有道理。长征期间,是毛主席写诗作词较为集中的时段。“诗言志”“言为心声”,长征路上毛主席写下了《忆秦娥·娄山关》。上阕写景,下阕抒情,触景生情,面对失利和困难,展示了领袖从容不迫的气度和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昂首阔步,舍我其谁!除了《念奴娇·昆仑》还有《清平乐·六盘山》,其中“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豪迈誓言,早已成为人们励志的名言警句,而“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中比作“长缨”的红军,由从江西于都出发时的八万六千人,减至不到六千人,长征途中的惨烈跃然纸上,但缚住苍龙的必胜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试想,假若没有理想和信仰,结果将会如何?还有,《十六字令·三首》不仅描写了长征路上的山,更为重要地是折射出了作者宏大胸襟和远大抱负。《七律·长征》是长征即将结束时所写。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的不朽杰作。这首诗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经历,其中包括了多少惊险、多少曲折、多少悲壮、多少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这与作家王树增笔下的长征是完全吻合的。赏读毛泽东以长征为题材的诗作,对于阅读作家王树增的《长征》,显然大有裨益。如今“长征”已成为艰苦创业、继续革命的代名词。当下我们提倡和需要的正是作家王树增所说的“永不言败”的长征精神。

新闻推荐

“爱心超市”扶贫扶志

□本报记者王傈通讯员黄耕位于张店区中埠镇党建文化广场的“爱心超市”,成为镇上扶贫助困的一个窗口。在这里,...

淄博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淄博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