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铜博山炉

淄博日报 2019-07-26 01:16 大字

□刘骏

淄博市博物馆藏的这件南北朝时期的铜博山炉,通高9.5厘米,宽13厘米,重533克,出土于周村区张坊村。穹窿盖顶铸博山形,下部盖沿以上为镂空条形、菱形出烟孔,烟孔排列规整有序。鼎形炉体,口沿处有转钮,三蹄足下承圆形托盘。

博山炉又叫“博山香炉”“博山香薰”“博山薰炉”,是一种特殊形制的香炉。博山炉始见于战国,经两汉及三国两晋,流行了五百多年,对后世的香炉造型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被尊为香炉之鼻祖。魏晋时期,博山炉既是王权的象征,又是佛陀的尊享。汉晋时期的博山炉是熏炉造型精美、制作精良的代表,故有“博山以前无香炉”的说法。

博山炉在传统香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也出现在许多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中。汉代无名氏的古诗“四坐且莫喧,愿听歌一言。请说铜炉器,崔嵬象南山。上枝似松柏,下根据铜盘。雕文各异类,离娄自相联。谁能为此器,公输与鲁班。朱火燃其中,青烟扬其间。从风入君怀,四坐莫不叹。香风难久居,空令蕙草残”,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博山炉的形制及作用。南朝宋诗人谢惠连在《雪赋》中写道:“燎熏炉兮炳明烛,酌桂酒兮扬清曲。”南朝齐刘绘《咏博山香炉诗》曰:“上镂秦王子,驾鹤乘紫烟。下刻蟠龙势,矫首半衔莲。”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杨叛儿》诗中写道“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将博山炉与燎沉香并提,记述的便是用博山炉熏香时炉暖香浓、烟雾缭绕的迷人意境。宋代词人晏殊在《望仙门》中写道:“玉壶清漏起微凉。好秋光。金杯重叠满琼浆。会仙乡。新曲调丝管,新声更飐霓裳。博山炉暖泛浓香。泛浓香。为寿百千长。”温庭筠在《苦楝花》中写道:“院里莺歌歇,墙头蝶舞孤。天香薰羽葆,宫紫晕流苏。晻暧迷青琐,氤氲向画图。只应春惜别,留与博山炉。”这些都足以证明博山炉这类传统香具在各个时期生活中的普及性。

博山炉较为常见的材质为青铜和陶瓷。炉体呈豆形,上有盖,盖高而尖,镂空,呈山形且山形重叠,其间雕有飞禽走兽,象征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汉代盛传海上有蓬莱、博山、瀛洲三座仙山),因此得名。北宋考古学者吕大临在《考古图》中记载:“香炉像海中博山,下盘贮汤使润气蒸香,以像海之四环。”实际上,“博山”也确有此地,其地在蓬莱以西的淄博市博山区,全区境内尽山,几无平坦之地。博山一带(古称颜神镇)是我国古代北方陶瓷的重要产地。博山炉之名即寓炉盖似群山之外观,又合产地之名。

博山炉一般由炉盖、炉腹、炉柄、足座四部分组成。炉盖近圆锥形,呈高耸群山状,饰以灵禽、瑞兽、神仙、羽人等;炉腹深圆;炉柄有长有短,有些做艺术化处理,或呈竹节形,或于柱顶以龙擎炉,或于柱底饰卧龟等;足座一般呈圆形,有的呈盘形、花形、龟形。有的博山炉遍体饰云气花纹,有的鎏金或错金银。当炉腹内燃烧香料时,烟气从镂空的山形中散出,有如仙气缭绕,给人以置身仙境之感,可用来熏衣、熏被以及除臭、避秽。博山炉最初为铜质素面,后随装饰工艺技术的发展,外表施以鎏金或错金银等。

从造型上看,博山炉与先秦盛行的豆形、鼎形熏炉相比,腹深而盖尖。这种造型是应炉内香料的特点而设计。先秦时期,多燃兰、蕙、萧、芷等香草,故鼎、鬲、豆形等熏炉较多。这些熏炉多浅腹、敞口,更利于香草的充分燃烧,而香气虽馥郁,但烟火气大。随着丝绸之路的兴起,沉香、苏合等外来香料源源不断地被运来中土。这些香料多为脂类,不能直接点燃,需要下置木炭以熏燃,因此出现了形态各异、巧夺天工的博山炉。博山炉腹深而圆,便于炉腹木炭阴燃。如此,脂类香料缓缓燃烧,浓郁香气便可悠悠散发,而烟火气又不大。博山炉所烧香料不限于单味香料,也有由多种香料复合而成的合香。南朝梁吴均在《行路难》中写道:“博山炉中百和香,金苏合及都梁。”《太平御览》引《汉武内传》亦言:“燔百和香,燃九微灯,以待西王母。”

博山炉在西汉时期的兴盛,与燃香原料和人们的生活方式有关。由于外来香料昂贵、价值连城,汉代的博山炉地位尊崇,盛行于宫廷和贵族之中,用于熏室熏衣、祭祀求仙等。《汉书》中记载汉代的尚书郎“怀香握兰”,身飘香气。根据《通典·职官四》记载,汉代朝廷会给每位尚书派女侍史二人,女侍史的职责就是手执香炉,为尚书香熏衣物。

博山炉的炉盖需镂空以排烟,因此,博山炉制作工艺较为繁难,《西京杂记》中记载长安巧工丁缓“又作九层博山香炉,镂为奇禽怪兽,穷诸灵异,皆自然运动”,其妙美不可言。可以说,博山炉工艺之繁,远远超过后来出现的五足或三足香炉。

博山炉曾盛极一时,在后世的考古发掘中时有发现,较为著名的有故宫博物院藏绿釉莲瓣蟠龙博山炉、陕西历史博物馆藏降龙博山炉、河北博物院藏骑兽人物博山炉及错金博山炉等。1968年在汉代中山靖王刘胜墓中出土的错金博山炉,工艺精湛,装饰华美,是汉代博山炉兴盛的一个有力见证。在前不久轰动一时的海昏侯刘贺墓中也出土了一件博山炉,足见博山炉在汉代之流行。淄博市博物馆收藏的这件南北朝时期的铜博山炉,与汉代博山炉相比,在器物造型与制作工艺等方面均有一些差异,更趋于简约和实用。佛教兴盛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因此博山炉也被广泛用于焚香、浴佛等佛事活动中。这件铜博山炉为这一时期佛教文化、香文化以及博山炉的研究,留下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新闻推荐

省政协领导一行来淄博市调研

□本报记者于磊通讯员王荣超报道本报讯7月23日至24日,省政协副主席韩金峰一行来淄博市就所联系的...

淄博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淄博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