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记忆
□冯英岭
岁月能改变山河,但历史磨灭不了记忆。
1969年,淄博市重点水利工程太河水库第三次开工建设。为尽快让这一伟大的水利工程造福人民,全市各区、县、乡镇2万多名民兵,开赴太河金鸡山下,展开一场建设太河水库的大会战。我岳父今年82岁,是淄川区龙泉镇人。当年,他作为一名基层建设者亲身经历了那场淄博有史以来最为宏大的水利建设工程。每次提起那段往事,我的岳父心情特别激动,仿佛那火热的战斗场面就在昨天。
岳父清晰地记得第一天到达工地时的情景,他们是从龙泉公社驻地集合出发的,然后向东,经龙一村塔山过黄路岭,翻大山过苗峪、西峪、黑山,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在快天黑的时候到达太河镇宋家村。开工后,因岳父是有文化的人,没多久被调到龙泉民兵营营部工作,主要负责大坝上的施工,还兼任营部的宣传员、统计员。
岳父说,“他的主要工作是负责在施工前划出施工线,统计每天出勤人数和推土的方量,然后再算出单人工效,主要目的是为提高大家的积极性,用于后期评先选优等作为参考。他说:“那个时候为了活跃现场气氛、激发干劲,龙泉民兵营里有一份名为《会战小报》的宣传品,以岳父为主,还安排了一位民兵作为副编。当时营部工作人员都是一人身兼数职,利用业余时间干,晚上点着油灯写稿件、刻蜡板,再用油印机印出来。内容有鼓舞士气,比学赶帮、好人好事等。”当时岳父他们共参与制作了20期《会战小报》,那些散发着油墨香的《会战小报》不光在工地上传阅,还被送到建设总指挥部传阅。
1970年3月20日,淄博市组织太河水库大会战。据有关资料统计,会战开始前,全市从各地抽调的民兵达到了28000多人。当地驻军、国营企业也都抽调机械、技术骨干力量进行了支援。当时市里成立太河水库工程指挥部,市里部分主要领导亲自靠上指挥工作,按区为单位设民兵团,团以下设营、连、排、班。要求各地参加建设的民兵自带工具,每三人带两锨一镢,每五人带胶轮小推车一辆。会战开始后,工地上人山人海,昼夜奋战。对于那时的景象,岳父回忆说,大会战开始时天气还冷,特别是在淄河滩的大坝工地上,夜里温度低到零下十摄氏度,寒冷透骨。当时岳父在施工一线,从早到晚忙得不可开交,每天奔波于各连队施工现场。工地上到处都是热火朝天,一派你追我赶的工作氛围。晚上大坝被灯火照得通明,一辆辆“泰山车”被压得“吱吱”作响,它伴随着吆喝声穿梭于坝上坝下。民兵们没白没黑地施工,大家只有一个心愿:早日建成大坝蓄水,造福千家万户。
在大坝首期工程竣工前,龙泉民兵营被分配去大坝溢洪道挖地基,负责挖溢洪道北端的大坑。大坑东西长50米,宽10多米,深15米。挖到10米深的时候,从过道桥上掉下一块大石头,正好砸到了圈子村民兵司志喜同志的头部。回想起那一幕,岳父表情严肃,那年是1972年3月份,事故发生后,岳父和营领导一起把司志喜抬到了工地医院,经全力抢救最终没能挽回他的生命,牺牲时年仅21岁。
1972年9月,太河水库大坝首期工程胜利竣工,在太河水库举行了表彰大会,全市参加水库建设的干部、民兵代表5000余人参加了隆重集会。岳父与本村几位民兵被评为先进个人,台头民兵班被评为先进班。
1972年秋后,淄川区龙泉公社民兵营接到总指挥部新的任务,480多名民兵在淄川民兵团副团长罗茂贵、营长孙兆恒的带领下,浩浩荡荡,赶赴黑旺公社土湾村东马蹄山下,在地名黑旺沟的地方安营扎寨,开始修建太河水库总干渠六号石洞及截水闸等任务。
六号石洞隧道全长1200米,是总干渠第一隧道,也称干渠首渠,从太河水库放出的水,经六号石洞口分流,沿一、二、三干渠流向各区县。岳父说:“当年整个隧道贯通,龙泉民兵营率先超额完成了700米的施工任务,并夺得了一面优胜红旗。”
六号石洞的配套工程放水闸、截止闸、黑旺沟U型渡槽都是当年龙泉营负责修建的。U型渡槽建成后是当年国内最先进的水利渡槽,曾得到水利部门的高度称赞,并作为案列推广。渡槽由六个桥墩组成,桥墩最深处15.70米,所用石料采集全部来自附近山上和六号石洞,石料再经过人工凿成厚薄一样的方料。每垒一层需要精确计算尺寸后才能施工。施工中没有扎施工脚手架,而是用从石洞采集出来的碎石,一层一层垫高铺设施工。岳父自豪地告诉我们:“工程建成后,由当年担任太河水库一干渠副总指挥的张荣喜分别书写了工程名称,并落款‘龙泉民兵营修建’,以示纪念。”如今,这一水利设施依然作为淄博市重要水源地发挥着重要作用,让我们永远记住当年的建设者吧!
新闻推荐
7月10日,由区融媒体中心阳光调频FM94.2举办的2019五洲锦悦城杯“进社区消夏晚会”首场演出在五洲锦悦城广场举行。据...
淄博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淄博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