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1.14亿元校城融合资金撬动60多亿元社会资金投入科技创新 校城融合,释放创新驱动原动力
□本报记者马景阳刘磊
本报通讯员徐以强崔立来
6月2日,在淄博市临淄区金山产业园,补天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的聚氨酯化学发泡剂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该项目预计投资6.7亿元,建成达产后可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利税13亿元。
如此高的投资回报率,得益于全球独一无二的“核心技术”。
“无氯氟聚氨酯化学发泡剂应用十分广泛,不仅可减少数十亿吨当量二氧化碳排放,还彻底改变了我国聚氨酯产业发展被国外牵着鼻子走的尴尬局面,也为地方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了新动力。”补天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刘鹿告诉记者:“我们花5亿元买断山东理工大学毕玉遂教授发明的无氯氟聚氨酯新型化学发泡剂专利20年独占许可使用权(美国、加拿大市场除外),太值了!”
今年2月,在中国科技成果管理研究会、国家科技评估中心等单位联合发布的科技成果合同金额排名中,山东理工大学拔得头筹,比第二名的清华大学还多5000多万元,将一众名校远远甩在了身后。
从2016年4月淄博市与山东理工大学签署《校城融合发展合作框架协议》以来,淄博市从创新创业、产业创新平台、产学研合作、人才引进等方面入手,累计支持山东理工大学、齐鲁医药学院、淄博职业学院等驻淄高校校城融合发展计划项目185项,财政累计支持资金11436万元,撬动60多亿元社会资金与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及淄博市相关产业领域的项目建设中。
“通过鼓励驻淄高校与我市创新型企业开展合作,共同承担校城融合发展计划项目,促进我市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淄博市科技局局长于秀栋介绍。
山东理工大学乐红志教授与淄博天之润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赤泥透水砖项目,已建成国内首条赤泥生态透水砖示范生产线,年消耗赤泥10万吨,使得令国内外都头疼不已的赤泥化腐朽为神奇,成为环保产品透水砖的原材料;今年3月,山东理工大学与山东新华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探索订单式教学模式,校企双方共商、共建、共享协同育人平台,共建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合作开展研究……
山东理工大学校长张铁柱认为,“大米小米一起熬”的校城融合发展模式,“既强力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大力促进淄博市新旧动能转换,也有力助推了一流大学的建设步伐。我校荣获山东省科技奖励一等奖5项,二等奖3项,实现历史性突破,有多个奖项是和淄博的企业合作取得的。”
校城融合发展关键要在精准、务实上下功夫,找准合作共赢的契合点。淄博作为老工业城市,化工产业占比超过了41%,产业结构与部分高校学科布局和学科优势高度契合,有着非常广泛的合作基础。近3年来,淄博市共促成100余所市外高校院所在该市参与产学研合作项目300余项,涉及淄博市各产业领域骨干企业200余家。
“淄博化工等产业方面的优势得天独厚,校方专家为我们带来新技术、新产品,为企业发展注入新动力,我们企业也让高校的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大市场,在转化应用中创造更大价值,进一步将科教优势、人才优势加快转化。”淄博鲁华泓锦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实业部经理崔广军说。
淄博市委书记周连华告诉记者,校城融合发展是加快淄博新旧动能转换、推动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的重大支撑。淄博将紧紧围绕人才培养、“两化”融合、“双招双引”、高端人才使用等重点,推动高校资源和地方资源有机结合、共建共享,形成校城融合发展的整体合力。目前,淄博支持各驻淄高校建设了纺织服装、智能制造、精细陶瓷等行业的淄博市公共实训基地,为淄博市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基础人才支撑;支持建设了智能制造、应用药学、陶瓷学院等16个研究应用型平台,全方位优化提升各行业人才培养和技术应用的层次和结构。
淄博市市长于海田表示,从今年开始,淄博市财政每年将安排6000万元预算资金,以项目资金的形式重点支持校城共同组织实施的研发平台机构建设、科技项目研究开发、区域发展战略研究和人才培养引进等工作。
新闻推荐
深挖影响环境质量根源,完善深度治理措施,调动社会各方力量 淄博:打一场污染治理翻身仗
孝妇河湿地公园鸟瞰图。□本报记者马景阳刘磊本报通讯员崔立卿杨斌精准治理提升群众环境获得感...
淄博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淄博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