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齐国在都城临淄西南门稷门附
战国时期,齐国在都城临淄西南门稷门附近建立的稷下学宫,是我国历史上最早集教育、政治、学术功能于一体的高等教育大学堂。郭沫若先生高度评价说:“这稷下学宫的设置,在中国文化史上实在是有划时代的意义。”在稷下学宫,齐国统治者为稷下学者们创造了“和而不同”的讲学著述场所和良好环境,让他们享受优厚俸禄,居住特辟的高级住宅区,并实行开放式游学,各国学者纷至沓来,大师云集,儒、法、道、阴阳及农家、名家、墨家、杂家、兵家、纵横家等当时重要的学术流派都曾在此先后存在发展,最终实现了各派的共荣、创新,创造了当时众多的世界纪录——学者最多的机构,著述最丰的学术,学风最淳的时代,历时最久的学院。它不仅是先秦史上一个政治昌明、学术繁荣、思想解放的时代的标志,而且奠定了临淄作为中国早期文化中心的基础。
在文学史上,距离稷下学宫消亡1280多年后,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的一篇《稷下赋》犹如旱地惊雷,震动政坛。
在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中,宋是最弱的一环。自宋太祖赵匡胤建立了宋朝,到仁宗赵祯时,其贫弱已经初见端倪。官僚机构重叠,官制庞杂又无必要的限制,以致官吏无事可做,而贪污受贿成为公开的秘密,再加上对外战争又屡战屡败,虽然西夏已向宋称臣,但边疆危机始终是心头之患。不过,宋代是个非常重视谏官作用的朝代,在中央行政机构中专设谏院,负责向皇帝进谏。谏官责任重大,担任谏官者必须谨慎和忠诚。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43岁的司马光受命,由修起居注任为起居舍人(掌记皇帝言行)、同知谏院(谏院次官)。可以说,这时的司马光凭借有学问、有名望、有识见、有胆量、有口才,而且为人温良谦逊、恭俭率直、刚正不阿、不为身谋,在同僚中口碑甚佳,他自己也是年富力壮,踌躇满志。他是多么望盼通过谏诤皇帝的过失改变朝廷“积弱积贫”的现状,实现自己“忠君、利国、养民”的远大抱负啊!在任期间,司马光写下了大量的奏章疏文,对匡正当时的朝政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并深得仁宗赏识。宋仁宗用于赠送、赏赐的东西,价值竟达百余万金。司马光坚辞不受,仁宗没有答应。司马光便把皇上赏赐的珠宝作为谏院的办公费,不肯留在自己家里。
司马光自幼饱览史书,入仕后潜心研究历史,对大名鼎鼎的稷下学宫熟稔于心,尤其是对稷下学宫广招游说之士讲学议论,以极高的礼遇聚集各地人才,让他们百家争鸣,使得学术思想一片繁荣,更是崇仰备至。在不知多少次感念稷下学宫之余,他在深思:巍巍齐国,泱泱齐风,齐宣王拥有励精图治的雄心,做事不愧大手笔,那我们大宋朝就不能仿效吗?荀子能够讽喻齐王明察是非、选贤任能,齐王能够虚心纳谏,我们圣上也一定会的!于是,他闭门构思,思不旁逸,凝心聚力,大力宣扬以德治民思想的《稷下赋》终于问世了。
在洋洋洒洒的《稷下赋》中,司马光调用自己的文学才华高声赞美稷下学宫的赫赫盛况:在交通畅达的大路旁,建起宏伟的宾馆。稷下先生们从五湖四海蜂拥而来,居住着华丽的房舍,享受着优厚的俸禄,人数曾达数百千。太美了!高高的宫门,宽敞的殿堂,长长的走廊,飞檐粉壁,桌案上的酒器明亮清洁,少长咸集,人才济济。他们头戴佩有彩带的帽子,脚穿丝织的鞋子,神态朴素安详,举手投足无不彬彬有礼,合乎法度,真乃谦谦君子。一旦纵横论道,就会情绪激昂,手舞足蹈,近则论及孔子、墨子,远则追述太昊伏羲氏和炎帝神农氏,提倡相同的,排斥不同的,争论分辨是非曲直,互不相让。高贵者、卑贱者,贤者、庸者,不论是谁,都可以发表自己的主张。
为了能让宋仁宗看到赋文后能够有所心动并采纳,司马光在赋中用“三为稷下学宫祭酒的荀卿说齐王”说事:当年,荀子去见齐王,对齐王开辟仁义治国之路并创设学宫,大加赞扬。可是为什么其他诸侯国都不服于齐国,将士们出战抱怨声声,百姓们也直喊痛苦?这都是臣仆们的过错啊。齐王听了荀子的话,略有所悟,让他继续讲下去。荀子又说:石头和美玉在一起,能使玉石混淆;鱼目掺杂到珍珠当中,能够冒充珍珠;泥沙混入水浪之中,就使泉水浑浊;莨莠杂草茂盛,谷物就会荒芜;网如果失去总绳,就会乱了头绪;走路的人如果遇到岔路,就会迷失方向。现在,是非一样,邪正共存,异端竞进,正确的学说反而受到诋毁。这样齐国靠什么继踵前贤,与之看齐呢!假如真能除去虚假,明察初心,修正先王的典章制度,遵行圣哲的规矩模式,以德治国,以德服民,就会威振四海。可惜啊,有些所谓的贤士享着高官厚禄,却把鸱鹰装扮成凤凰,将四不象的质地美化为豹纹,整天吟诵些无用的高论,白白浪费时日,百姓的痛苦没有解除,国家面临危险,他们仍然熟视无睹,无忧无虑,我行我素。我个人认为,大王只是慕求养贤敬士的名声,却没有看到用贤的实质。
《稷下赋》思接千载,驰骋想象,铺排夸饰,典丽深湛,意气风发,词语雄肆,运用了大量的事例和比喻,讽喻齐王国之盛衰系于人君一身,国家政权得之至艰、守之至难,应择贤而用,拨去浮文,讲求实际,近忠远佞,实质上是恳请宋仁宗变更旧制,革新弊政,尚贤任能,实现国富民安、国家振兴。这些建议虽然不曾全部被最高统治者采用,但却在朝野内外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汉末文学家徐干的《齐都赋》借古讽今,盛赞过去齐国都城临淄富庶繁华的景象,西晋文学家左思的《齐都赋》,刻苦用功,用时一年,可惜存世都成残篇,留下了很多遗憾。倒是这位堪称一代名儒大贤司马光的《稷下赋》,完璧无损地流传至今,脍炙人口,近千年来默默地履行着以文学形式补史学不足的职责。文心可雕龙,化意能绣虎。击节诵读《稷下赋》,当年天下学者,云集稷下,济济一堂,百家争鸣之风貌似在眼前,令人震撼。《稷下赋》功不可没、无可替代!
新闻推荐
□融媒体记者路意本报讯5月23日,周村区组织收听收看省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领导小组第七次(扩大)会议。区委常委、政法...
淄博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淄博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