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玉剑具

淄博日报 2019-05-14 00:00 大字

□吴振东

淄博市博物馆收藏的这组玉剑具出土于临淄商王墓地,为玉剑珌、玉剑格、玉剑首和玉剑璏,均有不同程度的黄白色土沁。其中的玉剑珌特别引人注意,它长8.3厘米,宽5~6.6厘米,呈束腰梯形,形似盾牌,面饰左右对称的浮雕兽面纹。

中国古代,在剑柄与剑鞘上镶嵌的玉饰称为玉剑具。一般来讲,玉剑具由四个玉质饰物组成,分别是剑首、剑格、剑璏、剑珌。装饰在剑柄首部的俗称“剑首”,也称“玉镡”;装饰在剑柄与剑身之间起护手作用的称“剑格”;装饰在剑鞘中部、悬挂于腰间的长方形玉饰称“剑璏”,也叫“文带”;装饰在剑鞘尾部的梯形玉饰称“剑珌”,其外形最为多姿多彩,并且它雕琢精致,造型和纹饰富于变化,最能代表剑主人的身份地位。《诗经·小雅·瞻彼洛矣》中有“君子至止,鞞琫有珌”的诗句,说明玉剑具的出现不晚于春秋时期。

中国古代用玉制度严格,玉材及器形是区别玉剑具类别的重要方面,厚重宽大是高等级玉剑具的特征之一。另外,纹饰的繁简也是鉴定的依据,是剑饰物等级和优劣的评判及考量要素。因为这种带有浮雕的高级玉剑饰,如果按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来衡量,一名工匠至少需要半年以上的时间方能完成,有些复杂纹饰的器具甚至需要一年的时间。所以这些玉剑饰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

剑崇拜是中国古代的兵器崇拜之一,古籍记载中多渲染剑的生命活力和种姓,如《周礼》中说:“吴粤(越)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地气然也。”《吴越春秋》记载了干将、莫邪为吴王铸剑时,认为“神物之化,须人而成”,遂将剑当作有生命、有精神、有灵气的创造物。又如《庄子·刻意》说:“夫有干越之剑者,柙而藏之,不敢用也,宝之至也。”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无论任何时期的玉剑饰,基本上都被贵族使用,关于剑的故事也就在他们之间产生。当时甚至出现了一种职业——“相剑者”,《淮南子·氾论训》记载:“薛烛庸子,见若狐甲于剑而利钝识矣。”意思是说,齐国薛邑有一位烛庸子,只要见到剑身上指甲大小的一块,就能够鉴别出此剑的优劣。

孔子说过“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在中国古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每一个士子所崇尚的处事理念,而佩剑是其中重要的特征之一,《贾子》云“古者天子二十而冠,带剑;诸侯三十而冠,带剑;大夫四十而冠,带剑;隶人不得冠,庶人有事则带剑,无事不得带剑”,《晋书·舆服志》亦云“汉制,自天子至于百官,无不佩剑”。

在中国古代,装饰精美玉器的玉剑具也是一种赏赐和馈赠的高级礼物,有俗话说“胭脂送美人,宝剑赠英雄”,足以证明宝剑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我们不妨以一首古诗作为结尾,品读诗中的剑意、剑中的豪情。

琴剑

陆游

流尘冉冉琴谁鼓,渍血斑斑剑不磨。

俱是人间感怀事,岂无壮士为悲歌?

新闻推荐

兴学街小学举行读书节启动仪式

晚报讯为了丰富学生课外生活,培养良好阅读习惯,近日,张店区兴学街小学制定了学校书香校园美德同行读书节方案。学校...

淄博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淄博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