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渭头河大缸博物馆

淄博日报 2019-05-14 08:35 大字

在淄川区,“渭头河大瓮——掴货”这句俗语家喻户晓。这句话形象展示了渭头河大瓮(缸)的制作要经过手工拍打上千次才能成型的过程,由此引申出来一个人犯了错,要接受教训、有修正,才能成才成器。在淄川区龙泉镇渭头河村有一个渭头河大缸博物馆,收集各色瓮、缸千余件。2017年,渭头河大缸博物馆列入全国博物馆名录。

走进馆内,记载渭头河陶瓷历史的图片与几千件古陶瓷,尤其是“掴货”——渭头河大瓮系列,让你大饱眼福。展厅中,最大的大缸直径为800公分,历史最悠久的则是清初的窑角大缸,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岁月没有影响大缸的使用,足以看出渭头河大缸的生产技术之先进。渭头河大缸的产生和发展是一部灿烂的陶瓷文明史,它的成功既得益于成熟的工艺、当地的青黄土原料,更得益于劳动人民的智慧。大缸生产由手工拉坯打坯发展到机器成型和滚压,成为民窑传统特色产品。这才确立了渭头河大缸是中国陶瓷大缸的发源地的历史地位。“像这样的大件,工艺成型难度很大。制作出来以后,工人们大缸套小缸,像俄罗斯套娃那样,一套缸可以套十七或十八个,以节省大缸在窑炉内烧制所占的空间。”渭头河大缸博物馆馆长司维利介绍。

“用陶瓷制作的工业用粉碎器、陶瓷泵,还有陶瓷叶轮、过滤器等等,全部制作精良,耐酸耐碱耐腐蚀。作为标准件,这些陶瓷部件可以在机器上更换使用。现在的泵壳子都是铸铁的,可在上世纪50年代的时候,因为钢铁缺乏,这样的部件是用陶瓷制作的。”司维利表示,这些产品在当时的年代是直接代替钢铁使用的。渭头河窑的工业陶瓷生产盛于20世纪50年代,1954年之后,生产出了硫酸缸、硫酸槽、泵叶轮、瓷反应釜等耐酸、耐碱、耐腐蚀的工业用品,让渭头河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中国工业陶瓷发源地之一”。

在园林陶瓷展示区,可以见到一些大型陶瓷花瓶、花盆等,也有陶瓷桌凳、陶瓷衣架等一系列陶瓷陈设瓷种。这是在大缸制作的基础上,逐步将产品加高生产出来的。这里曾生产出3米高浮雕双龙陶瓷大花瓶,被誉为世界“陶瓷巨人”。兴盛时期,大型园林陈设瓷80多个花色品种,被轻工部列为陶瓷行业新类别,开创了园林陶瓷的先河,成为“中国园林陶瓷的源头”。

承载历史记忆与辉煌的渭头河大缸博物馆,将是世人了解渭头河大瓮、大缸发展史的载体。

新闻推荐

老师,感恩您! □临淄区朱台镇西单小学 王子欣

马儿要感谢大地的宽广,鱼儿要感谢海洋的辽阔,雄鹰要感谢天空的深远。而我们这些幼稚的小苗要感谢园丁的精心呵护,是他...

淄博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淄博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