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测地下500米有“彩超”相助 淄博大武水源地率先实现“四维可视”

大众日报 2019-05-09 10:01 大字

淄博市大武水源地三维可视化信息系统建设项目”最大创新点是将三维地质模型与地下水流、水质演化有机融合,三维的空间维度加上水流的时间维度,可直观、灵活、多角度观看地下水径流模式及溶质运移状态,在我国地下水源地中率先实现了“四维可视”。

□记者杨学莹通讯员王晶晶肖艳艳报道

本报淄博讯方圆256平方公里、500米深的一个“大水盆”,地下是什么岩层、构造,水在地层中往哪里流、流速多少,鼠标一点,一目了然;水位、水量、水质出现异常,手机APP可实时用不同颜色预警。这是记者日前在“淄博市大武水源地三维可视化信息系统建设项目”成果验收鉴定会上看到的一幕。随着项目顺利通过验收,大武水源地在我国地下水源地中率先实现了“四维可视”。

课题负责人、山东省地质调查院研究员杨丽芝告诉记者,项目的最大创新点是将三维地质模型与地下水流、水质演化有机融合,三维的空间维度加上水流的时间维度,实现了“四维可视”,可直观、灵活、多角度观看地下水径流模式及溶质运移状态。

大武水源地位于淄博市临淄区城区西南部,是我国北方罕见的特大型岩溶地下水源地,也是淄博市主要的城市供水水源地。自上世纪60年代起,便担负着齐鲁石化公司、华能集团辛店发电厂等国家骨干企业和张店、临淄两城区百万人口的生活用水供水任务。淄博市水资源管理办公室主任王强告诉记者,虽然去年6月以来,大武水源地逐渐停止供应生活用水,年供水量减少到不足1亿立方米,占淄博年总供水量的1/10左右,但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水源保障地位。为了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管理,2016年,淄博市批准立项,并投资近2000万元,由市水资办负责组织实施“可视化系统”项目,招标选定省地调院承担该项目技术工作。

“1985年淄博市大武水源管理处成立后,我们积累了不少水文监测资料,但都是零散的。这次终于把地下的状况摸清了。”淄博市大武水源管理处副处长边农方告诉记者,项目组先后出动100多名工作人员,历时2年,逐一走访了几十家井权单位,搜集了水源地及周边656平方公里范围内的1000多眼历史钻井资料,施工了总进尺3732米的8眼探采结合孔,开展了水文地质调查、物探、遥感解译、示踪试验等各项系统调查,查明了大武水源地地质结构、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污染现状。他们收集了50余万条数据,整理录入了44万条数据,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信息化系统。

大武水源地上方有不少石化企业,个别地段存在污染威胁。边农方认为,“四维彩超”可以让污染防治更加科学有效。“比如一旦在地下水中发现污染物,知道水是从哪里流过来的、流速多少,就可为追溯污染源提供技术支持;同样,一旦发生污水泄漏事故,知道了地层构造、水流方向和流速,就知道应该到周边哪口井里,把受污染的水抽出来处理。”

地下情况摸清,也为水资源调控提供了决策依据。“比如明年是平水年、枯水年,系统可以模拟预测水位、水量,我们就知道应该开采多少水,合理安排用水计划。”边农方说。

边农方介绍,下一步,他们要着力把装备和管理措施跟上。今年上半年,政府购买数据的首期6个井点水质实时监测仪器即将投用,发现实时水质、水量、水位出现异常,如何处理应对等管理制度也要抓紧制定。

中国工程院院士武强任组长的评审组认为,项目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地质结构、地下水流、水质演化三维可视一体化模型的建立与应用研究方面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新闻推荐

创·不同 淄博建陶打造新动能

□本报记者于春林通讯员范晓敏借帆出海,渠道变革成为淄博建陶动能变革打出的组合拳。作为国内建...

淄博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淄博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