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武水源地信息化取得重大突破 三维可视化信息系统通过专家评审和鉴定 淄博项目 国际领先

淄博日报 2019-05-05 01:19 大字

□本报记者杜清亮

通讯员张振华报道

本报讯“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议进一步扩大推广应用……”4月30日,淄博市水资源管理办公室负责的“淄博大武水源地三维可视化信息系统”项目成果得到专家组一致肯定,顺利通过评审和鉴定。

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武强任评审组长,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科院、南京大学等8位专家教授组成的专家组一致认为,大武水源地三维地质结构模型,应用前景广泛,社会经济效益明显,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地质结构、地下水流、水质演化三维可视一体化模型的建立与应用研究方面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建议进一步扩大推广应用。

大武水源地是我国北方罕见的特大型岩溶地下水源地,也是淄博市最重要的地下水水源地,面积148平方公里,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举足轻重。市水利局调研员、市水资源管理办公室主任王强告诉记者,虽然2018年6月以来,大武水源地停止供应生活用水,但是年供水量依然约1亿立方米,占淄博年总供水量的1/10左右,仍然具有重要的战略水源保障地位。为了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管理,2016年,淄博市政府批准立项,并投资近2000万元,由市水资办负责组织实施“可视化系统”项目,招标选定省地质调查院承担该项目技术工作。两年多来,市水资办、省地质调查院联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地、丹华水利等科研院所企业,对大武水源地及周边656平方公里范围开展了各项系统调查,在取得丰富的基础地质信息和成果的基础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研发建立水源地及周边256平方公里范围内500米深度的三维可视化地质模型,实现了大武水源地地质结构、地下水流、水质演化的三维可视和对突发污染等事件进行水位、水量、水质的实时预警,为实现大武水源地科学化、信息化管理以及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的平台支撑。项目在建立功能强大的空间数据库和三维可视化地质模型的基础上,又通过时间轴线将过去和未来的地下水流及溶质在地质模型中的运移过程串联起来,(下转第四版①)

新闻推荐

淄博赴粤“双招双引”成果丰硕

□记者马景阳报道本报淄博讯4月24日至28日,淄博市派团赴广东广州、东莞、深圳三市,开展系列招商引资招才引智...

淄博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淄博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