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鎏金铜当卢
□李媛媛
鎏金铜当卢,1992年出土于临淄商王墓地,现收藏于淄博市博物馆。当卢整体呈长三角形,长8.3厘米,通宽3厘米,厚0.9厘米。该当卢表面鎏金,镂空浮雕,正面主体部分为凸面透雕双龙,龙首外向,龙的身体互相缠绕呈“8”字形,从头到尾,由宽逐渐变窄。凹面中间有一个半环形钮,并辅以变化的云纹,穿以镂空,简繁适度,丰满灵巧。这件当卢的构图和纹样给人以生动活泼、充满灵动的感觉。
当卢是古代放置于马头额部中央偏上方的一种饰件。它形式各异,较常见的一种是本体像圆甲泡,上端分出两个歧角,下边垂一长方形鼻梁,背面有几个横或竖鼻用以穿带缚扎,系于马头。
当卢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铜质的当卢盛行于商周时期。这种马饰品在中原地区较为多见,据考证,各种形式的当卢在商代晚期就出现了,而在我国北方地区则很少见到这种器物。即使后来鄂尔多斯青铜器兴盛以后,在北方游牧民族中也极少见到这种器物。因此,当卢可以说是中原本地的产物,特别是在其代表了一定的身份和地位后,当卢的使用和有无就显得更为重要了。淄博市博物馆收藏的这件当卢,用龙纹作为装饰,亦彰显了墓主人尊贵的身份。
龙是人们幻想出来的一种动物,其形象起源很早,是古人卜问的对象之一。古人认为它是最高的祥瑞,故将其作为崇拜的百神之一。但龙纹作为青铜器纹饰,最早见于商代,商代晚期、西周、春秋直至战国都有不同形式的龙纹出现。龙纹,又称为“夔(kuí)纹”或“夔龙纹”。在中国古纹样装饰中,龙纹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被大量装饰在玉石、牙骨、青铜器、陶瓷、织绣和服饰等方面。在封建时代,人们又将它与佛教、道教的神话结合起来,赋予其新的神秘色彩。在宫廷艺术中,更是充满了龙的装饰。龙纹作为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各个领域保持着广泛而深刻的联系。
这件当卢,除了采用龙纹装饰外,还使用了鎏金工艺。鎏金是古代金属工艺装饰技法之一,近代称“火镀金”或“汞镀金”。这种技术在春秋战国时已经出现,汉代称“金涂”或“黄涂”。鎏金是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剂,涂在铜器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只留金附着在器物表面的一种工艺。此件鎏金铜当卢历经两千年,表面鎏金已显斑驳,但依然难掩其华丽与尊贵。它的出现,为我们研究墓主人的身份和地位提供了重要资料。
新闻推荐
晚报讯(记者商萍萍通讯员孙莹玥)近日,在淄博市市场监管局专利执法人员的主持协调下,淄川区两家生产磁电设备公司关...
淄博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淄博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