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声声传承非遗文化
小朋友学习鹧鸪戏。□本报记者刘磊
本报通讯员王聪颖
“鹧鸪声腔醉八仙,交口传唱数百年,梨园丛中一枝秀,今逢盛世更红艳。”3月10日早上5点半,天刚蒙蒙亮,在淄博市临淄区朱台镇上河村,鹧鸪戏剧团的演员们就已经开始为演出做着紧张的准备了。打底、吊眉、贴片、梳妆……这些演出前的准备,大家一丝不苟,好是忙活。
锣鼓一响,大幕缓缓拉开,场下原本吵吵闹闹的观众突然全都安静了下来,只见一位柳眉腮红,身着碧绿碎花套裙、粉红绣鞋打扮的妇人迈着小碎步,缓缓走上台来,台下登时一片鼓掌叫好之声。妇人摆动身姿,大红的手绢微微遮面,便唱将开来。那声音听起来婉转悠扬,清脆嘹亮,上下两句之间常有的“哎”声拖音,如同鹧鸪鸣叫,遥远而又逼近……
“今年春节期间,从正月初六开始,每天晚上6点到9点我们都会聚到一起准时排练,正月十一到十四,一天一场戏,春节唱鹧鸪戏可是我们村延续了250多年的老传统了。”上河村鹧鸪戏剧团团长张文峰介绍。2011年,作为唯一一个由村传承的剧种,鹧鸪戏被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随着老艺人们的相继去世,人员断代危机的出现,演出场所、经费等的缺乏,以及老剧目的遗失,鹧鸪戏的保护便迫在眉睫。
“寻找演员是很困难的,鹧鸪戏是交口传唱的,虽然现在有了谱子,但按谱传唱却总是唱不出那个味道来。”张文峰说。“传承鹧鸪戏需要大量的费用,服装道具、演出车辆都需要钱。”
为了保护和传承鹧鸪戏,朱台镇把镇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四楼改造成为了鹧鸪戏演员排练场地;还投资500万元建成了鹧鸪戏楼、鹧鸪戏展厅;提供资金补贴,鼓励组织鹧鸪戏下乡演出。“现如今非遗传承更为容易了。鹧鸪戏楼为传承鹧鸪戏奠定了基础,老百姓有了新想法,觉得有了着落,原先要唱戏还要现搭戏台子,村里场地又小,搭的戏台子晃晃悠悠的,现在可好了,想唱就唱。”张文峰说。
此外,还将鹧鸪戏纳入了当地中小学地方特色校本课程,聘请鹧鸪戏的艺人们每周三下午在高阳小学开设相关课程,引导孩子们发现鹧鸪戏之美,推进鹧鸪戏在当今青年一代的传承。现如今,鹧鸪戏团中年龄最小的演员才14岁。
临淄区作为八百年齐国故都、历史文化名城,悠久的历史积淀下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传承和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临淄着力建立行之有效的保护机制,制订专项非遗项目保护方案,设立专项非遗保护资金,努力构建多元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系,同时扶持非遗文化产业,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目前,临淄区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0项。
新闻推荐
我是一缕秋风,在人们暑不可耐的时候,穿着洁白而又薄如蝉翼的衣裙悄悄地来到了人间。我先是悄悄地把炎热吹走,人们顿觉...
淄博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淄博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