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一中:深耕课堂 聚焦“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组合作学习”再出发
3月19日,国家督学、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原副司长、助理巡视员、中国教育学会常务理事郑增仪(左二),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教育信息化委员会理事长、原山东省教育厅副巡视员杜希福(右一),市教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王世军(左一)莅临淄博一中,指导4月中旬即将在该校召开的全国第二届“实践中的教育信息化”大会筹备工作。吹响集结号改革再出发学生唱主角组长率先行学科重交流阶段稳推进走上大舞台学科大展示■核心提示
三月的一中,万物萌动,草长莺飞。
与窗外的春色相映,高一年级极具现代感的“智慧教室”里,也跃动着“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组合作学习”带来的清新气息。
怀揣“就是要把一中办好”的使命和信念,淄博一中的信息化教学改革于2013年艰难起步。从智慧课堂,到智慧校园,再到智慧教育,淄博一中六年三大步,打底子,筑台子,铺路子,逐步完成信息化教学改革的体系构架,并在全国信息化教学改革的进程中一路领跑。
从课堂出发,深耕细作,淄博一中以“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组合作学习”为标志的新一轮教学改革正“拔节孕穗”。
校长高雪长说:“我们这次改革聚焦课堂、创新课堂、生成课堂,就是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站在新起点,改革再出发。
蹚入这片“深水区”
在信息化教学改革之路上,淄博一中没有片刻迟疑。
2018年12月29日,在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时,学校召开高一年级全体师生新一轮信息化教学改革动员会,紧锣密鼓布局2019。
新一轮改革,淄博一中再次瞄准了课堂。
而靶心,则是“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组合作学习”。
作为生本课堂的范式,小组合作学习近几年在初中学校颇受青睐,但在高中学校的课堂,尤其是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组合作学习却比较少。
“繁重的学业,快速的节奏,高考的压力,让许多高中教师对此往往浅尝辄止,望而却步,不敢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高雪长校长说,“信息化教学改革必须以课堂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我们要以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组合作学习作为突破点,为传统的高中课堂注入新动能,实现一中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改革不是独角戏,而是大合唱。这次动员会除高一1500余名师生外,学校还特地邀请了部分学生家长代表,把新一轮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可行性、艰巨性和改革决心、改革措施讲实、讲透,引起广大师生、家长的强烈共鸣。一位学生家长说:“我们认同一中为学生发展负责的理念,全力支持新一轮课堂改革,让我们的孩子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此后,一中改革加快节奏,持续推进。
2019年1月5日,举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组合作学习组长培训。高一年级各班班长、各学习小组组长共370余名骨干学生参加,让他们尽快进入“角色”,成为改革的生力军和领头羊。
1月7日,高一年级在升旗仪式上举行现场动员,地理教师王琳琳与师生分享了课堂改革带来的新变化和新体验。
1月8日,举行新一轮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高一年级各学科负责人、班主任等35名骨干教师结合本学科推进课堂改革的实践展开深入研讨。
1月14日,学校进行新一轮课堂教学改革再动员,激发师生改革发展的内生动力,乘势而上、顺势而为,改革的思路更加明晰。
1月18日,新一轮课堂教学改革展示交流活动举行。高一全体学生现场观摩了冯厚笠老师、胡文老师执教的教学改革展示课,“信息技术+小组合作”的成效得以呈现。
一连串的活动,为接下来的课堂改革提供了目标、路径和方法。
寒假之后,新学期伊始,“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组合作学习”公开课密集亮相。
高一年级9门学科,一周轮一遍,挨个上。每节公开课,都按照新一轮课堂教学改革要求,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立足年级学情,聚合集体智慧,组织组内教师全员、全程参与研课、磨课、观课、议课;课堂教学突出“信息技术应用”和“小组合作机制”两个亮点;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引导学生从基础思维向高阶思维延伸。
于是,“要么在上公开课,要么在上公开课的路上”,成为一中高一年级师生在这个春天的新常态。
这段时间,学校最忙的可能就是贾晓燕老师了。
作为学校自动录播室设备的管理员,她从未感到现在“权力”这么大。老师们上公开课需要预约排课,还要提前录制微课,往往为此挤破了头。
据她介绍,开学仅三周,各学科已录制公开课27节、微课29个,各位老师课前精心备课,提前到录播室进行练习操作,力争把最完美的课堂呈现给学生。“政治组的赵燕老师,白天预约不到录播室,就晚上来录制微课,一直录到晚上10点多,才心满意足地离开。”
几乎每节公开课,级部主任李涛都要亲自点评,并发到各学科和级部群里,一人讲课,全年级受益。讲完立评,问题导向,直指短板,拿出方案,即时改进。“每个老师都有被关注的感觉,有压力、有动力,也更有强烈的成就感。”
当智慧课堂遇上小组合作
当智慧课堂遇上小组合作,会碰撞出什么火花?
课桌打乱了原来的排序,8名同学相对而坐,形成一组组学习单元。整洁的桌面上,人手一台平板电脑。在全新的信息技术环境下,师生之间发生了“位移”。学生借助平板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灵活多样的学习功能,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成为课堂的主角;而老师则走下讲台,游走其间,解疑答惑,高效牵引,成了“导演”……
这成为当下一中课堂呈现出的崭新场景。
“信息技术”和“小组合作”如何实现深度融合,成为这一轮课改的最大焦点和亮点。
在李涛主任眼里,这次改革已不仅仅限于信息技术的应用这一狭义层面,而是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生态的系统性的重构和再造。“借助信息化,传统课堂环境下的小组学习实现不了的东西,在这里得到了实现,许多教学环节由传统的串连变成了并联,反馈、检查、大数据统计,效率高了,互动强了,容量大了,节奏快了,可以把小组合作学习推向一个新境界。”
改变,在每个课堂悄然发生。
冯厚笠,高一数学教师。
在教学实践中,他利用小组合作,为课堂创设了一种最佳的教学氛围,也为学生提供了“再创造”的时间和空间。“比如在展示环节,学生可以到黑板讲解,可以站立发言,可以拍照上传,也可以每个组确定中心发言人,然后其他组员补充。这样使抽象的数学解析转变为具体的数学活动,可触可感,兴致生发,课堂自然活起来了。”
小组合作学习,则让席云丽老师的历史课堂更丰满。
她说,借助平板,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从丰富的原始史料中自主“发现”,生成知识。而不是之前老师在课堂上生硬灌输,让学生被动接受的一些“标签”。在小组讨论展示中,老师更多地发现了“学生的问题”,而不是以前传统课堂更多地发现“问题的学生”。
从“问题的学生”到“学生的问题”,精确破解了传统课堂的“痛点”,传导着课改带来的创新价值。
不仅如此。课堂上老师们熟练使用“智慧课堂”的各种交互软件,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信息技术与小组合作的不断磨合,逐渐从“有痕”到“无痕”。
在英语组仇文雯、宋红松老师的公开课上,两位老师利用S窗口下的三屏联动,直接在手中的平板上进行操作,讲课不再拘泥于讲台;在物理组胡文、生物组刘颜颜两位老师的公开课上,他们通过课堂练习里的报表分析功能,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立刻生成数据并呈现出来;政治组的蒋立群老师通过智学网的大数据分析功能,精准掌握学情,进行针对性的授课;地理组的孙赛波老师用示范抢答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数学组的冯厚笠老师用移动授课来实现用平板控制黑板;语文组的马素杰老师则把课本剧搬进了课堂,师生共赴《鸿门宴》……
课堂改革,异彩纷呈。
教务处副主任盖晓琳说:“现在的课堂,是小组合作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随意切换,信手拈来,交互呈现,已分不清哪是传统手段,哪是信息手段,完全没有了刻意应用技术的痕迹。”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改革探索,老师们并没有纠结太久,而是在极短的时间走过“不适期”,迅速进入了状态。这是淄博一中持续推进信息化的改革红利。
现在,小组合作探究已经成为课堂上的常态化环节。小组合作激发着学生活跃的思维,学生五花八门的问题,让更多的精彩在课堂上生成。老师们感叹现在的课不好上了:“在课堂上,你永远也不知道学生提出的下一个问题会是什么。学生经常放个大招,让你常常处于被动的位置,你必须要有更强的临场应变能力、更多的知识储备和更高的教学智慧,教学相长才能得以淋漓尽致地体现。”
一中课堂,“活”起来了。
将改革进行到底
3月12日,淄博一中举行高一新一轮课堂教学改革推进会。
会上,9个学科负责人基于本学科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就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进行了交流和研讨。与会教师在注重问题探究,强化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精心打磨教学环节,信息技术助推自主合作学习等方面达成共识。同时,问题导向、直面短板,就提升全员课堂参与度、促进学生合作探究与教师重点讲解有机融合等方面,提出意见,校正方向。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改革,是淄博一中审时度势后的又一明智抉择。旨在通过对课堂生态的优化,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共享共赢意识,让学生学得深、看得远、用得好、走得快。
高雪长校长说:“新一轮课堂改革已经起步,正处在攻坚克难的关口。我们必须再动员,再部署,再督导,再落实,一点也不能松懈。”
因着课改,一中老师正掀起新一轮的“微课热”。
“微课要因科而异,和而不同。”物理老师吴兴舟说,“合理充足的微课资源可以为小组合作学习提供充足的动力。课前自主学习有难点,可以看微课,通过观看微课还有疑难的则可以让学生课前就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而不必等待上课老师讲解。面对物理习题量巨大的情况,课中的针对性微课可以让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学生只需讨论出现的共性问题,讨论不到的地方,学生通过自学甚至反复观看微课、自学完成;课上做不完的任务,下课之后仍有机会解决。课后作业微课则可以引导学生向更高层次冲击。”
生物组的张艳芳老师则认为,微课要突出一个“微”字,精当简短,避免废话,能一分钟讲清楚的绝不能花一分零一秒。如果是自己录制微课,一定要事先准备台本,对时长和语言进行精细安排和精心设计。“录了微课,关键是要用。我们可以通过信息平台看到每个班哪些同学看了微课,哪些同学没有看,看了的同学观看时长是多少。而后通过大数据分析,摸清需求,精准推送。”
基于信息技术与小组合作,淄博一中正营造着更适宜孩子成长的“课堂生态”。
而这一切,都源于改革路上的信念笃定和勇毅坚守。
2013年,淄博一中的信息化教学改革在一片质疑声中艰难出发。6年时光,从智慧课堂,到智慧校园,再到智慧教育,披荆斩棘,筚路蓝缕。高雪长校长和他的团队也经历了最初时的担心,过程中的忐忑,拥有了现在的坚定与从容。
无改革,不成长。
信息化教学改革带来的无限可能性,让一中人不断刷新着教育理念和思维,在前行的路上保持一颗永不满足的“上进心”。
高雪长校长说:“作为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先行者,我们要有这样的担当,敢碰难点,敢触痛点。我们有信心,也有底气,将改革进行到底。”
诺言铮铮。
据了解,今年4月份,全国第二届“实践中的教育信息化”大会将在淄博一中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和教师将走进一中的智慧课堂进行现场观摩。
高雪长校长说:“我们要让一中的教师再次站到全国教育舞台的中央。”
淄博一中,美好可期。
新闻推荐
□融媒体记者肖瑶本报讯4月2日,全区卫生健康系统接受人大专项工作评议动员部署会议召开。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马鸿...
淄博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淄博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