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临淄 清明风俗

淄博晚报 2019-03-30 11:49 大字

☆王毅

广义的清明节,包括“一百五”“寒食”和“清明”三个部分,总称“清明节”。它是国家法定的节假日,也是主要的民俗活动节日。

清明节溯源

1、“一百五”:农历从冬至算起,第105天,就是人们常说的“一百五”。临淄谚语:“‘一百五’,燕子来到济南府。”除此之外,没有别的讲究。

2、寒食:“一百五”的第二天便是“寒食节”。提起寒食节,说来话长,它与齐国临淄关系十分密切。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亲生儿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太子被逼自杀。太子的胞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逃亡避难期间,原来跟随他一道出走的臣子,大多数陆续自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送给重耳吃。重耳在舅舅狐偃的保护下逃到了古齐都临淄。齐桓公将宗女齐姜嫁给了重耳为妻,待重耳很好。这样重耳打算老死在古齐都。狐偃和齐姜多次劝重耳回晋国为君,但重耳执意不允。齐姜为了丈夫的前程,抛却了个人的爱情,用酒把丈夫灌醉,让狐偃用车护送重耳回到了晋国,做了君主,这就是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后将齐姜接到晋国,做了第一夫人。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这时,有人出了个主意:不妨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于是,晋文公便下令举火烧山,谁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大火熄灭后,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安葬遗体时,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到跟前,珍爱地掐下了一枝,编成了一个圈儿(即柳帽)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并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人们为了方便,家家提前煮好鸡蛋,炊饼之类,准备寒食吃。这就是“寒食”的来历。

3、清明: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三月节,大约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关于清明的最早文字记载出于《淮南子·天文训》:“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岁时百问》曰:“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清明。”此谓“清明”称谓之始。古时寒食、清明两节相接,寒食活动往往延续至清明,久而久之,两节已无严格的区分。当代习惯称“一百五”“寒食”“清明”为清明节。

清明节围绕着纪念介子推和“万物复苏”的两大主题,经历代代流传形成了诸多民俗活动。

禁烟火吃冷食

追溯起来,大概是因为纪念介子推而禁烟火。《后汉书·周举传》便有“(清明)士民莫敢烟炊”的记载。东汉时,寒食节禁火,往往用一种名为“寒具(馓子)”的冷食来代餐,用糯米粉和面油煎而成,可贮存。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称寒具为“环饼”。可见北魏时临淄人就以“环饼”作为寒食节之冷食。相传宋代时“寒具”为寒食节常吃的冷食品“糗”(又名干粥)也是古代寒食节常吃的食品。“糗”就是炒面。其制法很简单,将小麦炒熟,磨成粉,用凉开水加糖调合后,即可食。这种冷食品一直流传至当今。临淄清代和民国时期民间“禁烟火,吃冷食”缺少记载,恕不敢妄叙,然而清明节(包括寒食节)这天小孩子们玩赏和吃熟鸡蛋都是普遍的吃冷食遗俗。家长们在“一百五”这天就将鸡蛋煮好,染上红色,寒食节的早晨分给孩子们玩赏,最后吃掉。改革开放后,幼儿园和小学学校里还兴起了“清明节组织儿童碰鸡蛋”的游戏。

“添土”与扫墓

寒食节扫墓,人们相信源于春秋时晋文公祭奠介子推之时。唐明皇在开元二十年(732年)曾下诏令:“寒食上坟。”扫墓之称最早见于宋代朱熹《通礼》曰:“寒食拜扫广茔,届时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用胝(zhī)封枝,煎除荆草,故曰扫墓。”不知何时,临淄人给先人坟墓“煎除荆草”的同时,又增加了给坟头增土的作法,以示后继有人和敬祖之意。相沿成俗,谓之“添土”,延续至今不衰。临淄的“添土”是在“一百五”的早晨,男人们各持铁掀而为之,意为给已逝的先人修缮“房屋”。它是表示念祖孝心的重要习俗。扫墓(即上坟)是在“寒食”的下午进行的,其重视程度与除夕祭扫相同,此不赘叙。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自解放后,在继承清明扫墓习俗的基础上,形成了机关、学校、集体给烈士扫墓的新习俗,即使在动乱的“文革”期间也没有间断。改革开放后,机关、单位和学校又开展去烈士陵园敬献花圈、瞻仰烈士事迹的活动,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放风筝

风筝,古称纸鸢,是民间工艺品、玩具。风筝的历史久远。据临淄人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春秋时期,公输子,即鲁国巧匠鲁班,“尝作鸢,飞天三日不下”。传说鲁班作的木鸟为“木鸢”,可谓风筝的始祖。风筝之名,源于五代时宫中将纸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作声如筝鸣,遂称“风筝”。大概到北宋,风筝逐渐成为民间一种普遍的游戏活动。明清两代清明节放风筝活动传承不衰,一直沿续到现在。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筝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也有的制作上“弓子”安在风筝上,让它‘嗡嗡’作响,还有的制作上像蝴蝶一样的“催子”,让它顺着风筝线来回飞动。但临淄地区忌讳“断线的风筝”落在自己家中。

荡秋千

玩“吊轮子”

相传秋千是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从北方山戎传入临淄的。《古今艺术图》载:“北方爱习轻之能,每至寒食为之,中原好学之,乃以彩绳悬梯之架,谓之秋千。”历代相沿一直流传到明清时代,民国时期仍很盛行,一直到现在。

昔日清明节期间,在临淄地区,基本上村村都扎硬架子秋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软秋千”。它是将两根立柱竖在石碌碡上,四周用四根粗大的麻绳栓住固定在地面上。其高度可达10米以上。横梁栓两个用小榆树变成的“具枷”,下系上两根粗麻绳和“吊盘子”。打起来弹性很大,“起”得很高。这种软秋千让穿红挂绿的大闺女小媳妇玩耍起来特别爽:她们衣裳飘动,长辫随舞,在半空中荡来荡去,犹如“飞天”降临……有的村还设有“一担狗”。即将大轮子固定在竖桩上。其上挂着两个像秋千那样的座位。当人们坐好后,有人推动,使坐上去的人随之一起转动,在空中旋转。这种游戏很刺激,多是半大孩子和小伙子们玩耍。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清明时节,大地春回,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其时天蓝云白,四野葱翠,碧草如茵,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清明一大早,人们迎着朝阳到野外踏青,观赏大自然之风采。怡性情,舒胸臆,快筋骨,此人间一大快事也。在“踏青”中,人们可以剜到“琉璃嘴”吃。此种野菜有点像蒲公英,其蕊扭扭着嘴,有光泽,故俗称“琉璃嘴”。它是开春后人们第一次尝到的挖来就往嘴里吃的唯一野味,让人感到特别爽口。你尝过吗?笔者幼时多次吃过。诸君,要吃请去踏青寻找吧!

新闻推荐

▼健康指南

如何拥有良好的睡眠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今年的主题是“健康睡眠益智护脑”。关注睡眠就是关注健康。那么日常生...

淄博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淄博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