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佩奇”刷新吉尼斯纪录 淄博花灯点亮时光的记忆

山东商报 2019-02-20 09:45 大字

刷新吉尼斯纪录的生肖灯“福猪贺岁”刷新吉尼斯纪录的生肖灯“福猪贺岁”淄博花灯窑火淄博花灯窑火目前正在举行的2019中国(淄博)花灯艺术节上,一盏名为“福猪贺岁”的生肖灯惊艳亮相,并刷新了吉尼斯世界纪录,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立式灯笼。这盏高18.6米、宽14.2米的超大型“佩奇”是传统与现代技艺结合的产物,也是千年淄博花灯技艺的传承。对于做了40多年花灯的淄博花灯协会会长张向仁而言,每年春节挂花灯已经成为了淄博的文化名片,花灯不仅照亮了一方年味,也暖进了他的心里。记者许倩

千年传承,根植齐文化

“西有自贡恐龙灯、北有哈市冰雪灯、东有淄博闹花灯。”在淄博,花灯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在千年的演变中成为流传于家家户户的一种民俗活动。“淄博花灯久负盛名,与自贡花灯及哈尔滨冰雪灯并列。作为中国花灯‘三大奇葩”之一的淄博花灯以声、光、动、奇、秀等特点著称,从诞生起就带有齐文化的烙印。”张向仁介绍。

淄博花灯产生于2000年前姜太公时期,那时是作为战争的一种引申。张向仁告诉记者,当时齐国为了应对其他国家的侵略,在平台上搭建了灯笼。“当灯笼亮起的时候临淄城的老百姓看到红灯就有一种安全感,当红灯落地的时候就意味着战争来临,面临着侵略了。老百姓将其引申为平安灯,后来家家户户也挂起了花灯。后来,民间纱灯、绢灯由用作姜太公指挥三军的‘号灯’逐渐走向宫廷、庙堂、社火,规模也日益扩大。”张向仁介绍,淄博花灯也在演变中形成了淄博花灯会这种群众参与度极高的民俗。

除了制作花灯,淄博人也在劳动中形成了挂花灯的民俗——花灯会,这与淄博当地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淄博周村是丝绸之乡,自古以来就生产丝绸,在淄博也有养蚕的习俗。当时有一个说法,正月十五十六这两天在河上刷蚕帘,蚕茧的成活率高,夜晚看不到的时候,人们就打起油灯在河里刷蚕帘,后来家家户户都挂起了花灯。”张向仁说,热闹的淄博花灯会流传至今,已经成为了淄博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名片。

偶然接触,40年坚守

说起来,张向仁与花灯打交道已经有40多年,让他感到自豪的是,这40多年来,他从没中断过对花灯的研究和创新。出生于博山,受当地陶瓷、琉璃等传统工艺文化的熏陶,张向仁自小颇有艺术天赋,10岁时便做出了人生中第一盏花灯。

1976年,张向仁来到张店,供职于大成农药厂,在工会负责文化工作。彼时的淄博,盛行工厂做彩车,他开始接触到传统的淄博花灯和扮玩,一直到退休、再被返聘,张向仁和花灯组成了最佳CP。“芯子杂耍闹花灯”,这是那时盛行的淄博民俗,张向仁在制作过程中不断琢磨和创新。上世纪80年代初,一台芯子,人物设计一般是一至两人,最多三人,而且没有故事情节。张向仁开始研究用一个场景突出一个故事的芯子,在一个芯子上挑五个人。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1986年淄博市元宵灯会上,张向仁设计出了“秦香莲”主题芯子,秦香莲手牵儿女和包公、陈世美在一个芯杆上,故事情节丰富,人物栩栩如生。这一创新在当时引起了花灯制作同行的瞩目。

传统的花灯技艺运用捆绑扎制等手法,原料多取于淄博当地所产的彩绸,题材多取于当地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尤以齐国故事、聊斋人物灯组最为普遍,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对于张向仁而言,淄博花灯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要讲故事。

“花灯在制作的过程中就要找出其中的典型故事、人物和时间来制作,要体现出故事性,让人打眼就能看出是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故事。”张向仁告诉记者,一盏花灯通常由很多元素来组成,比如其中的云彩和浪都是根据故事情节来制作。在经典故事之外,张向仁还专门制作了迎合儿童需求的花灯,比如成语故事、寓言等多种题材。

用技艺延续家乡记忆

从家家户户门前悬挂的花灯,到如今盛名在外的淄博特色,淄博花灯在传承中不断创新,点亮了乡村里的文化记忆,也走向了更远的地方。此次刷新吉尼斯世界纪录的生肖灯“福猪贺岁”就是传统技艺的创新呈现。

“我们在设计之前进行过调查,此前世界上最大的生肖灯在迪拜,有九米多高。”为了刷新这一纪录,张向仁从技术、材料等各方面对传统花灯的制作进行了创新。“制作完成的生肖灯由三部分组成,底座是一个莲花底座,主体是生肖猪的形象,上面是一个玩童,运用了传统的捆绑扎制的方法,结合现代的焊接技术和LED光源,最终可以实现360度旋转。”

从事花灯制作与研究多年,此次刷新纪录的生肖灯是张向仁做过的最难的一盏灯,也是最精细、工艺最复杂的花灯。“这盏灯运用了透雕、镂雕、圆雕等手法,每个细节都做了特殊处理,而且是全手工制作,20个人用了40天才制作完成。光是原材料就用了11吨钢材、13000个灯泡和将近9000多米的绸缎。”

特别的是,生肖灯在制作过程中将传统的手法与现代科技结合。“用传统的手法进行部分的制作并焊接起来,用机器转动,并且采用了环保的光源。”张向仁告诉记者,生肖灯在制作时还采用了南方自贡的装饰手法,与淄博花灯相结合。

近些年,淄博花灯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认可。1990年,淄博被文化部定名为“花灯之乡”;2014年,淄博花灯会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遗。对于张向仁而言,对花灯的热情从没有消减。近些年来他也在探索花灯的新形式,用贴近生活的故事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淄博花灯的传承中来。

“我们从机械转动、色彩搭配效果上进行创新,比如创作了反映民俗的庆丰收,这样的花灯让人民感到非常亲切,能够回忆起当时的生活场景。”张向仁介绍,此外,还和现在的年轻人结合起来,做了很多受年轻人喜欢的灯,比如用现代的音响、灯光的表现方式来展现。

如今,淄博花灯也从春节期间的花灯会走进了校园。“我们每年都举办一些学习班和培训班,在讲解的过程中把过去的传统性的花灯当作主要的内容,结合现在的花灯讲解。”张向仁告诉记者,过去花灯都是用芦苇编制,现在材料很难找到,只能讲解过程。“有些学校已经有了每年花灯的培训,老师给学生讲,学生制作。用的都是环保材料。”

看到淄博花灯被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张向仁的心里也满怀期待。“现在也有很多年轻人参与进来,每年的花灯我们都争取能有所创新,带给大家不一样的体验。”

新闻推荐

淄博籍在外青年人才新春茶话会举行

□记者程芃芃通讯员王朋哲报道本报淄博讯2月14日,淄博市举办淄博籍在外青年人才新春茶话会。淄...

淄博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淄博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