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日渐活跃,传承路上或创新发展,或原味保留 非遗,经年之后仍是你

今日周村 2018-12-21 07:19 大字

□本报记者   李栋

如今,“非遗”在人们生活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它早已不再是相对遥远陌生的新鲜词汇,而是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潜移默化的一部分,正如同周村烧饼、知味斋肴鸡,在不知不觉中就已走入了人们的生活,成为这片土地共同的文化印记和文化认同。

1、非遗日渐“活起来”

“这个小饼好酥好脆,真的太好吃了。”“你看就那么点面团,一揉一烤就行了。真是太薄了。”12月15日,周村古商城里迎来一队前来研学的济南学生。令这群小学生好奇的,不仅是这穿越时空、回溯历史的老街区、古建筑,还有这里浓厚的文化氛围。

一张薄薄的周村烧饼满足了孩子们对“非遗文化”的所有想象。同样还是面团,但在展示区里,技师们通过精湛的手法,快速地将面团揉捻成薄薄的一张圆饼,粘上芝麻,进炉烘烤,动作一气呵成。技师们娴熟的制作过程,让孩子们对非遗工艺和非遗传承有了更加直观地体验。品尝着酥脆的烧饼,孩子们深刻体会到了远在物质之外、却又无法脱离物质表现形式的文化传承,对“工艺”二字背后所深藏的文化内涵不禁惊得目瞪口呆。

其实,像周村烧饼这样越来越为人熟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周村区还有很多,周村芯子、铜响乐器制作技艺、王村醋传统酿制技艺、锦灰堆艺术……非遗的活力日渐兴盛,人们对非遗文化的欣赏和喜爱程度也越来越高。

据统计,截止到目前,周村区共有国家级名录项目2项(周村芯子、周村烧饼),省级名录8项(周村芯子、周村烧饼制作技艺、周村铜响乐器制作技艺、周村古商城商贸习俗、王村醋传统酿制技艺、周村丝绸织染技艺、锦灰堆、知味斋肴鸡制作技艺),市级名录17项(周村芯子、周村烧饼制作技艺、周村铜响乐器制作技艺、董永的传说、周村古商城商贸习俗、山东福王红木手工制作技艺、周家老染坊手工印染技艺、西塘狮子、福顺号卤汁羊肉制作技艺、信芳园传统酿造技艺、锦灰堆、周村丝绸织染技艺、王村醋传统酿造技艺等);区级名录82项,国家级传承人1名,省级传承人3人,市级传承人22人,区级传承人30人。国家、省、市、区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已经建立。

这些周村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正在其代表性传承人和区文化部门的精心呵护下,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2、红火背后有失落

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非遗文化不仅活了起来,而且也逐渐火了起来。然而,采访中,记者却发现,这份红火的背后还存在着一种隐忧:传承,成了非遗延续过程中的最大难题。

周村芯子作为一项有着400多年传承历史的文化形式,从明末清初已经延续至今。《人面桃花》《碧波仙子》《红娘》……每年元宵节扮玩活动现场,一台台芯子成为了最具地方特色的艺术展现形式。“以前闹元宵的时候,别说周边地区,就连外省都有来看芯子的。现在是各种娱乐活动多了,就没大有那么多跑那么远来看芯子的了。”谈及周村芯子的历史,今年79岁的传承人张可水脸上不禁写满了自豪。

因为周村芯子的道具做好以后可以长期使用,而且演员动作相对简单,所以,往往会给人造成一种文化形式简单的假象。张可水告诉记者,这看似简单的背后其实并不简单。道具制作好以后的确可用多年,但芯子是有血有肉的节目展演,要想赋予芯子灵魂,选节目就显得十分重要,包括京剧、神话故事等,而化妆和头饰包扎更是其中的重头戏。张可水所掌握的技艺就是跟着同村一个在潍坊京剧团的老师傅学习的,经过多年的摸索,他也真正体会到其中的文化韵味。

谈及传承,这让张可水或多或少有些无奈。“以前也有不少人跟着我干,但后来就不干了。”张可水说,市场经济条件下,年轻人更愿意把精力花费在挣钱快、挣钱多的事情上,所以很少有人愿意静下心来学习这门技艺。

记者发现,不仅是周村芯子,其实,不少非遗项目都面临着同样的传承难题,尤其那些尚未表现出较高经济价值的项目,在传承上遇到的问题会更大。虽然这些非遗项目在向公众展示的过程中“圈粉”无数,市民也颇为喜爱,但如果把这份喜爱上升到从业、专职的角度,恐怕绝大多数人就选择了退缩。因为,除了有些非遗项目没有明朗的经济前景外,更多的则是年轻人越来越缺乏这种专注的精神,很难静下心来、耐住寂寞从事这种单一到有些枯燥的项目传承。

3、活化传承促生机

非遗传承过程中的确遇到了部分困难,而这也进一步促进相关单位和传人开动脑筋,以更大的智慧传承发扬。

创新是最好的传承,这一理念对周村烧饼而言是非常适用的。周村烧饼坚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让小烧饼展现出更大的生机活力。如今,经过工艺升级,周村烧饼推出了缩小版的烧饼,比传统的周村烧饼整整小了一大圈,直径由10厘米变为只有5厘米。除了改变尺寸,“变身”后的周村烧饼口味也增添了许多,研发团队通过加入芹菜汁和蛋黄粉后,还研制出了芹菜口味和蛋黄口味的烧饼,在提高周村烧饼口感的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烧饼的营养价值。

当然,这种创新基础上的传承对于生产性保护单位而言比较适用,但对于周村芯子这样的传统文化却不太合适。张可水告诉记者,科技发展的今天,将周村芯子提升为电动化是件非常容易的事情,但他并不主张改革。“周村芯子为什么不改革,就是为了从百姓的视角上还原芯子原有的味道。要是把这个传统也改了,那就不能称其为非遗文化了。”张可水依旧主张原汁原味地保留周村芯子最本真的技艺传承。

周村是鲁商文化的发源地,齐文化、聊斋文化、丝绸文化也在此交相辉映,文化遗产资源非常丰厚。无论是民间文学、民间故事、传统手工技艺,还是民俗、方言、曲艺,也无论是原汁原味地继承,还是创新基础上的传承,非遗保护完全可以根据项目本身的特点活化传承,选择最为合适的保护路径。不管采用何种方式,只要能够让非遗文化完整有效地继承下来、传承下去,就是对这份文化最好的交代,而这也是对历史和后人最好的交代。

新闻推荐

市卫计局来周村区调研

□本报记者孔令海本报讯12月20日,市卫计局来周村区调研出生缺陷综合防控、母婴阻断等工作。市卫计局调研...

淄博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淄博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