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绵情思话巨变 □张店区傅家实验小学 王凯

淄博晚报 2018-12-05 11:13 大字

我的教师生涯始于1985年,时至今日,在这三尺讲台上一站就是33年。三十多年来,我一直坚守在乡村教育战线上,目睹甚至经历了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重大事件,也见证和真切感受到了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学校不同时期的巨大发展变化。

在七八十年代,学校的校舍大多是土坯房,学校的教学条件非常简陋。我就读小学、初中时,学校的校舍是用本村一座叫做“崇兴寺”的庙宇改造的。后来村里拆除了庙宇群中唯一保留下来的南殿,利用大殿拆除下来的石材和木料,新建了一排教室,安上了玻璃窗,添置了些许课桌椅,学生的学习环境改善了不少。我就是在这排教室里开始了我的教师生涯。当时学校教学条件、办公条件都很差,操场坑洼不平,体育器械更是缺乏,操场上只有一个摇晃欲坠的木制篮球架;黑板是水泥灰掺上墨汁抹平的,时间长了得拿墨汁像刷墙一样重新把它涂黑再用,擦黑板时粉笔灰尘飞满教室。我们上课时,就是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一根教杆,除此之外,没有任何的教学辅助设施。九十年代初,学校添置了一台单卡录音机,成为学校唯一的电化教学设备。

从1990年“双基”达标开始,镇政府、镇教委为整合教育资源,逐步实行合班并校,我们村的师生撤并到我现在所任教的学校,相邻几个村也一并撤并,学校办学规模越来越大。随着办学政策的不断变化,政府充足经费的不断投入和几任校长的不懈努力,如今的乡村学校与城区学校的办学条件相差无几。文化气息浓厚的校园、拔地而起的教学楼、宽敞明亮的教室、平整的操场、高标准的塑胶跑道、绿茵茵的足球场,科学实验室、音乐室、舞蹈室、图书室、书法教室等各种功能室一应俱全,专业化的教师团队、勤奋文明的学生,无不彰显着学校的现代化气息。

教育教学设施的配备从80年代自制简单的教具、挂图、小黑板、小卡片,逐渐变成了今天的投影仪、电子白板、电脑、多媒体交互一体机。现在我们学校主录播室录播教学过程,办公室内可实现同步观看,“互联网+”教育大数据、智慧课堂、网络教科研已进入学校,先进的教育理念、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设施,促进了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七八十年代,学校有正式编制的公办教师很少,大多是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他们一边忙于农活,一边上课教学,秋收麦忙时节,更是无暇顾及教学,学生无人上课、无人看管现象屡见不鲜。后来,随着国家师范教育的推进与发展,教育行业补充了大量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使学校充满了生机与活力。2001年民办教师通过考录、政策性转正、辞退等,我们当地学校不再有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如今政府每年都招聘高学历教师,教育局统一城乡教职工编制标准,对城乡学校不断补充教师,同时提高农村教师工资待遇,职称评聘向农村学校倾斜,更多城区名师、骨干教师也向农村学校流动,农村师资逐渐雄厚,与城区学校趋于均衡。

记得我刚参加工作时,所教的班级中,每年总有三三两两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困难而辍学的学生,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之后,这样的现象才逐步有了改变。随着《义务教育法》的修订和深入实施,学生的入学率和巩固率逐步达到了100%。

那时,学生的学习科目就是语文、数学、体育、音乐,课程安排随意性强,课外活动也很少,学生下课后无非就是玩丢手绢、捉迷藏之类的游戏,几乎没有动手实践的机会。

随着时代的变迁,学生们接触多了,见识广了,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单纯书本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基础课程已无法满足学生们的个性发展需求,探究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学校特色课程应运而生,多元化的课程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和全方位发展。

回忆教育40年的风雨历程,40年的沧桑巨变,从“没学上”到“有学上”再到“上好学”,我作为一名新时代的老教师,心里充满了欣慰、自豪和憧憬,我将责无旁贷地爱着我的学生,践行我的职责,专注于我深爱的学校,一路既往,乐此不疲地教书、育人!

新闻推荐

淄博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临淄分中心成立

□记者刘磊通讯员崔立来报道本报淄博讯11月19日上午,淄博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临淄分中心揭牌仪式举行。...

淄博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淄博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