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投入3.8亿元推动“厕所革命”,农厕管护实现专业化全覆盖 “小厕所”改出“大民生”
□本报记者马景阳刘磊
本报通讯员崔立来陈卫华
“回老家喽!”国庆节一大早,43岁的李光一家三口开车回到了淄博市临淄区朱台镇西单村,看望自己的老母亲。“以前村里的厕所是‘一个土坑两块板,三尺土墙围四边’,苍蝇蚊子嗡嗡转,还得提着裤腿角子,很不方便,孩子都不愿回去。现在环境好了,农村和城里没啥区别。”
变化始于2015年。临淄区被确定为全省农村旱厕改造试点区县,一场“厕所革命”在全区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展开,李光母亲孙美云是西单村第一批报名旱厕改造的住户。
在临淄区委书记宋振波看来,小厕所,大民生,大健康。“厕所革命”是对农村居民传统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要顺利启动和推进改厕工作,一方面要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防止强行摊派、增加农民负担;另一方面还要广泛动员群众参与,在整合各项政策上做文章。
说起改厕,孙美云其实一开始也有顾虑。要花多少钱,效果怎么样?自己心里也敲边鼓。当时,村里发放热线卡,耐心细致做工作,党员干部带头搞了示范点,大家随时参观、亲身体验、算账对比,脑袋想明白了,很快就改变了想法。
西单村改造采用“三格式化粪池”工艺,在省市区三级财政补贴900元后,孙美云基本没再掏钱就让家里的厕所大变样:整洁的瓷砖、良好的通风、冲水式蹲便器……
淄博建立政府补助引导、集体和社会资助、群众自筹相结合的筹资模式,有效化解农村改厕资金不足的难题。在落实省级补助资金每户300元的基础上,市级财政按照每户300元进行奖补,各区县和项目镇村分别按照每户300元-500元、100元-30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对山区群众和贫困户改厕实行差异化补助政策,每户各新增补助100元,全市共累计落实财政补贴资金3.8亿元。
怎么改,改成什么样,村民的意见最重要。淄博市在对全国旱厕改造的各类模式进行深入调研、充分征求各镇街道及群众意见后,根据区域地理位置和农户院落条件,确定采用“三格式”和“双瓮式”改厕模式,满足了不同经济条件农户的改厕需求。
“现在还有专门的收集车,一个电话,上门服务,连挖粪坑的脏活都省了。”西单村党支部书记单提华介绍,村里高标准建设了管护机构,服务范围覆盖10个村、2000户左右,镇财政按照每年每服务一户35元的标准给予补助。
农村改厕“三分建七分管”。淄博市按照市场化运作模式,在64个改厕镇办建立管护服务组织,分片区设立农厕服务点,每3000家农厕户配备1辆吸粪车,并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实现了管护服务专业化、全覆盖,确保厕具坏了有人修、粪渣满了有人抽、抽走之后有利用。临淄区金山镇依托生物有机肥生产企业茁茂农业公司成立农厕管护服务站,为全镇近4000家改厕户提供管护服务,将收集的粪液粪渣经过集中二次发酵处理后用于生产有机肥料,实现农村废弃物综合利用。
为了让管护落到实处,淄博加大农厕改造督查考核力度,考核结果与精神文明奖、优秀基层党组织建设评选挂钩,排位后20名的镇办不能参评文明镇办。
“今年考核力度进一步加大,专门定了农村改厕考核标准,对行动迟缓、进展缓慢、工作不力的区县进行约谈曝光。”淄博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毕荣青说。淄博市2015年起集中实施农村改厕三年专项行动,如今在全省率先通过整建制旱厕改造考核验收。
环境美了,钱袋子鼓了,日子更要过出幸福感。单提华说,旱厕改造后,以前村里随处可见的粪堆、垃圾堆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干净整洁的街道。如今,群众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村里每年还会开展“身边好人”“最美家风家训”等评选活动,通过正确的引导和榜样的力量,营造质朴、醇厚、和谐的优良村风。
“农村旱厕改造不是一项孤立的工作,既促进了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推动了农村居民文明素质的提升。”淄博市委书记周连华说,将继续努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努力让农村更洁净、更美丽、更文明。
新闻推荐
淄川区召开河长制湖长制工作培训会议 全面建立“一河一档”确保河畅水清岸绿
晚报讯(记者李凯通讯员吴迪于文华)近日,淄川区河长办召开了全区河长制湖长制工作培训会议,邀请省、市专家对相关...
淄博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淄博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