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电话 大变化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是我孩提时记忆中最深刻的一句顺口溜。我生于改革开放之初的1982年,当时我所在的上游镇(现属雪野镇)胡多罗村,除了个别老人还点煤油灯外,其余大部分都用上了电灯。但电话在当时来说,仍是天方夜谭,很多人都觉得根本不可能实现。
大概在我读小学四年级时的1993年前后,村里开始有人安装程控电话。记得当时仅初装费就高达3000多元,另外,每月还有高达几十元的月租费,如果再算上打电话的通信费,一年算下来几乎快要超过我家的年度总收入了。这至少对于经济尚不宽裕的我家来说,简直就是天文数字。即便这样,村里仍有七八户人家安装了电话。留给我的,只有羡慕。
在我初中毕业前后,开始出现了BP机。起初是“数字”的,不久又出了“汉显”的,印象中后者要2000多元一台呢。同学中,仅有个别家境相当好的才用这个。当时,学校宿舍安装了固定电话,最初的几天试用是不用花钱的。看着同学们都给往家打电话,当时家里仍没有装电话的我感到特别难过。终于找到老家一位邻居家的固定电话,趁晚上不忙的时候打了一个。后来才听说,母亲为了接这个电话,连担心加惊吓差点跌倒在地。宿舍里的电话正式运行后,需要购买201卡才能拨打。现在想来,那时的通话费还是比较高的,对于当时每月仅有50元生活补助的穷学生来说仍然是难以承受的。
差不多与“汉显”BP机同时,“大哥大”应运而生。记得当时二哥出国打工回来相亲的时候,腰间左挎“大哥大”,右挎BP机,那个洋气劲就甭提了。临近大学毕业的时候,校园里出现了“话吧”,由于费用与201卡相比更加实惠,因此更好地满足了大学生的通话需求。与此同时,手机已经比较普及,还出现了更为便宜的“小灵通”。大约2004年下半年,我的老家里才安上了固定电话。因为这时我们村已经成为电话村,初装费已经不再收取了,并且本村打电话也不花钱,可能也是这个原因,父亲才欣然装上了固定电话。我的第一部手机,也是2004年师范毕业找工作时候买的。当时应聘到淄博万杰朝阳学校从事招生工作,是表姐借给我钱,从莱芜三源家电购买了我人生当中的第一部手机:TCL牌翻盖,价格我记得很清楚,人民币899元。
后来,在结婚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包括参加工作以后,我用过的手机大都是亲戚好友送的,有诺基亚,还有些不知名牌子的,我买个新手机套子套上就用。再后来,老大老二相继出生,日子更加紧巴,我和妻子就一直用移动公司的赠送机,接打电话也完全够用了。全家人都用上手机是在八九年前,当了一辈子农民的父母,赶上国家的好政策也能拿到退休金了。于是,我也给他们买上了老年手机。起初老人感觉不大方便,说不如固定电话好用。后来加上了移动短号,每月10元钱随便打,即便在山上摘花椒也能随时接打电话,才得到他们的完全认可。这时候,固定电话也停机了,全家人交流一律用手机。
当我还沉浸在这些时光味道里自以为非常满足的时候,当我还在用单反照相机给孩子拍照的时候,智能手机已经在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了。每当看到别人用智能手机给孩子拍照,那个羡慕劲就甭提了。移动公司的赠送机由于分辨率低,拍出来的照片不清晰,孩子老是埋怨我。直到去年,我才狠狠心买了一部“华为”,不但解决了给孩子拍照的问题,什么微信、支付宝支付啦,网购、外卖啦,只用一部手机就很快解决。除此之外,外出游玩还能路线导航,吃饭住宿一部手机就可以搞定。当然,这个华为智能手机,在我内心深处感受到的最大好处,还是通过“灯塔党建在线”能够随时随地学习。尤其是“数字图书馆”这个版块,里面的期刊、图书,让我真是如获至宝,给我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了不少便利。“灯塔指引,砥砺前行”。由此,我深深地感到,电话不但改变了我的现实生活,更使我从内心深处进一步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小电话折射大变化,“幸福都是靠奋斗出来的”。我坚信,只要风雨无阻地奋斗下去,我们必将奔向更加美好幸福的明天。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李莹本报讯8月27日,省农机局检查组来周村区检查平安农机创建工作。副区长耿峰陪同活动。检查组一...
淄博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淄博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