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建和他的“宝石蓝”

淄博日报 2018-08-13 09:29 大字

王维建在介绍他收藏的“宝石蓝”提梁壶王维建当过兵,经过商,做过实业,属于改革开放最初的那批“弄潮儿”。如今,已过知天命之年,偏居淄川般阳生活区,以收藏为趣,交友品茗,赏石鉴瓷,乐在其中。

说起王维建的收藏,可谓丰富多彩,既有奇石字画,又有陶瓷古玩。曾先后获得“淄博市赏石家”和“淄博市赏石名家”荣誉称号。

就在今年四月份,他收藏的奇石“云峰”,在中国·山东第十二届观赏石根雕博览会暨鲁中(淄博)第四届全国观赏石古玩博览会上获得金奖。然而,当王维建如数家珍地说起他的藏品时,最令他心仪的还是他的“蓝宝石釉”茶具。

作为土生土长的淄川人,王维建从小对陶瓷耳濡目染,情有独钟。淄博,特别是淄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陶瓷产区之一。早在上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抟土制器,掘地筑窑,焚柴而陶”。磁村窑、寨里窑、渭一窑等,早已成为一个个特殊的制陶符号,在漫漶的岁月中,闪耀着不朽的光芒。

王维建告诉记者,当年的淄川陶瓷厂就坐落在龙泉镇渭头河一带,那时生产的“蓝宝石釉”茶具,便是主打产品之一,在全国获得金奖。这种茶具,既有观赏性,又有实用性,一经上市,便广受人们喜爱。上世纪九十年代,受经济大潮影响,淄川陶瓷厂曾经旺盛的窑火忽明忽暗,时高时低,最终破产重组。而此时的王维建出于对“蓝宝石釉”的钟爱,又想到随着重组后的企业产品一定会更新换代,“蓝宝石釉”也会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为了留住这种独特的陶瓷艺术,他不惜重金,购置下企业库存的各个时期生产的提梁壶、歪把壶、长寿壶等十几个品种共三百余套“蓝宝石釉”产品。珍藏起一种记忆,一份乡愁。

在希腊神话中,希望女神的原型就是一颗蓝色的钻石。所以宝石一样的靓丽幽蓝就成了“希望”的代名词。宝石蓝和紫色一样,带给人们的永远是高贵与典雅,期许与向往。

谈话间,王维建拿出一套收藏的“宝石蓝”提梁壶介绍说,“提梁”是一种壶把,它安装在壶身的上方,因为古人饮茶,是将茶壶放在茶炉上烹煮,用提梁壶较为方便。记者看到,壶的表面光亮润泽,晶莹剔透。蓝得深沉,蓝得含蓄,蓝得醉心。夺目而不刺眼,玲珑而不失大气。打开壶盖,只见壶底如一泓泉眼,清澈灵动;又如一面镜子,光可照人。未经沏茶,便似有一股茶香铺面而来。

王维建介绍说,蓝釉,又称“霁蓝”,是一种以氧化钴为着色剂的高温失透釉,一次烧成,成色稳定。最早用于唐代“唐三彩”陶器上。有句老话说“三彩挂蓝,价值连连”。到了宋代又出现了蓝色钧釉,其色彩丰富,色度变幻莫测。相信自己收藏的这些“蓝宝石”,将会随着光阴的流逝,愈加熠熠生辉,愈加彰显出它的价值和意义。

泥沙入手经抟埴,光色便与寻常殊。淄博陶瓷业的辉煌成就,是对中华文明的伟大贡献;厚重的淄博陶瓷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像渭头河的河水,源远流长。而王维建对淄博陶瓷的情怀,对地域文化的钟爱,对艺术收藏的痴迷,也使他的精神生活更加充实,更有品位。

新闻推荐

农贸市场达200余处

晚报讯(记者张丽)昨日记者了解到,淄博市城乡规划委员会2018年第2次项目审议会经审议原则同意《淄博市城区农贸市场布...

淄博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淄博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