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积为全国万分之一的县级区,传统村落集中扎堆,仅国家级省级就达到35个—— 淄川:传统村落缘何变身致富“磁场”

淄博晚报 2018-06-01 10:32 大字

寻梦梦泉真开心。(闫盛霆摄)淄川区上端士村:修葺一新的麦秸房,依然透着古色古香。(闫盛霆摄)

保护:留住老味道

传承:唤醒村文化

在淄川区农村,传统村落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老宅院连片,古建筑众多,且有很多历史传说。历史悠久的传统村落被誉为民间文化生态“博物馆”、乡村历史文化“活化石”。一个县级区怎会拥有如此多的传统村落资源?这实属难得,也绝非偶然。

与其他地区相比,淄川区有着极其优越的地理环境——东南部位于鲁中山区,山头众多,大大小小的村落星罗棋布,而受制于交通等问题,这些小村落难以快速发展,这为传统村落的保留创造了条件。

“你看我们这里的房子都是依山而建,石头垒墙、石板铺顶。”来到“石头村”淄川区太河镇上端士村,村书记李春敬指着一排老房子说。同样被评为国家级传统村落的寨里镇南峪村也是如此,所有房屋统一用青石建造。

“山区条件差,没有人愿意来买或者开发这些老房子,这反而保护了古院落的完整。”李春敬高兴地说。现如今留下来的老房、旧巷,还有草屋、石檐、石磨,依然原汁原味地漫溢着岁月特有的风韵,体现了先人们生活的印记,也承载了一代人儿时的美好记忆。

“我们就是要保护古村,留住那些老味道。”省级传统村落洪山镇土峪村书记马海英说。近年来,淄川区不断加大保护力度:建立区、镇、村三级保护管理体系,通过出台保护办法、制定规划方案、努力修缮、吸引青年人回村、鼓励资本进村等方式,为人们保留下那份美丽的乡愁。

如今,淄川人保护传统村落以延续民俗民风血脉、促进经济文化发展的意识已经苏醒,但如何留住古建筑的同时,让传统村落重新焕发生机,淄川区还在探索更佳的捷径。

树在家中、村在林中的牛记庵村。(闫盛霆摄)

“没有乡村生态游,就没有我们的好生活。现在一年的营业额有几十万元,画画、挣钱两不误。”年近六旬的梦泉村村民李兴斌在村里吃上了“生态饭”。

20多年前他离村外出闯荡,以画画为生。2007年,趁着村里搞乡村生态游,他回村开饭店、建旅馆、成立梦泉书画院,在家门口继续自己的画家梦。他把兄弟四人的老院落整理成旅馆,让游客在几百年前的老房子里体验式住宿,一次能容纳20多人。

“现在到了旅游季,有时饭店一天能摆上十几桌呢。”李兴斌说。老院落变身“聚宝盆”,更加激发了他的创作激情,他用画笔创作出24米长的《梦泉风光》,既有乡风民俗,又有齐长城、孙膑梦泉、劈山等自然人文景观,成为梦泉村的“清明上河图”。梦泉乡村风景成了李兴斌创作不竭的素材,一张张“梦泉风景图”,也成为市民的抢手货,不停地将“梦泉风景图”带回家,李兴斌也成了远近闻名的“乡村画家”。

梦泉村在哪?她坐落在淄川区东南部山区太河镇的一个山嵧里头,进出只有一条路。村民出门见山,抬头看山,就像一只蝙蝠附在大地,村庄则在蝙蝠的羽翼里。家家户户都是明清时期的石头房,漫山遍野的都是绿油油的树木。“这就是我们村的最大资源。”村书记李兴贵看准的正是这一优势。“让城里人进山住一晚,听鸡鸣犬吠,数星星看月亮。”藏在深山人未识,思路一开天地宽。旧房子一整理,城里人就愿意过来住。从2007年开始,游客人数年年增,荣誉称号层层奖。

首批国家级传统村落、国家3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孟姜女哭长城传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齐长城、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企业、国家地理标志淄博池梨,数一数,一个100多人口的小村庄竟头顶8个“国字号”荣誉。“俺村为啥这么有魅力?生态宜居当首选,农家吃上了‘生态饭\’。”李兴贵说。2017年,前来赏花、采摘、品农家菜、体验民俗的游客近50万人次,实现年旅游总收入1000余万元。

这只是淄川区众多传统村落变身致富“磁场”的一个缩影。目前,全区已有8个村落入选国家级传统村落,27个村落入选省级传统村落,成为山东省传统村落最密集的区县。

传统村落为什么会扎堆淄川?乡愁如何留得住?又如何开发利用?淄川区住建局副局长翟配海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古朴的麦秸草房、光滑的青石板路、岁月浸染的石碾石磨、具有浓浓乡音的方言俚语,这些原汁原味,具有共性的乡愁记忆,或许就是人们心中梦想的“世外桃源”吧。“去年,我们又帮助挖掘开发了30多个传统村落,全部推荐申报到省、住建部备审。”

初夏,淄川区龙泉镇韩庄村文化广场上,村民们正津津有味的欣赏聊斋俚曲戏《骂鸭》,并不时爆出阵阵喝彩声。“这是每年进村的巡回演出,就是要让乡音俚语延续传承。”当地唯一传播、演唱聊斋俚曲戏的淄博市聊斋俚曲剧团团长李兰珉说。

国家级传统村落洪山镇蒲家庄村的聊斋园内,蒲松龄第11世孙、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聊斋俚曲传承人蒲章俊,经常在演唱俚曲,游客在品茗休闲之际,欣赏着悠扬动听的旋律,仿佛又回到了三百多年前的田园生活之中。

每个村落都是一部厚厚的历史书,传统村落,作为一种文化的象征,也需让新风气吹进来,唤醒那些沉睡的历史文化。

据统计,淄川区自西汉建县,有各种古墓葬、古建筑、古遗址等千余处,吕剧《王定宝借当》、剪纸、蝴蝶舞、磁村花鼓、反贴肉烧饼等都是传统村落文化的代表,最为典型的就是聊斋文化和齐长城,其中聊斋俚曲、孟姜女哭长城传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齐长城、蒲松龄故居属于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了不让这些文化瑰宝失传,淄川区先后建设聊斋纪念馆、将聊斋俚曲列为区小学校本课程、成立聊斋俚曲剧团进村下乡演出、举办蒲松龄短篇小说奖和蒲松龄文艺奖;整合齐长城、孟姜女、蒲松龄等文化资源,打造总投资30亿元的齐长城文化旅游项目,电视连续剧《齐长城保卫战》即将在马鞍山实地拍摄,根据《聊斋志异》小说创作的大型魔幻5D电影正在筹拍……

文化是水,唯有流动的传统村落文化才能永葆生机。所以,走近传统村落,用了解和传承,让现代人在门缝中欣赏古村之美。

树在家中,村在林中,这是传统村落独有的如画美景。画家挥毫泼墨、拍客按动快门、驴友争先目睹,并时有影像文字见诸报端。但传统村落里的一石一木,无法长时间地经受风雨霜雪的侵蚀。

近年来,淄川区立足资源优势,以发展生态乡村游、文化旅游等对传统村落进行保护性开发利用,为略显颓态的古村注入新活力。

而对传统村落的保护,群众也由原先的“抵触”变成了“拥护”,这是为何?以上端士村为例,每年能接待游客近6万人次,村民们靠卖小米、樱桃等农副产品,年收入翻番。就连七八十岁的老妈妈也可以坐在家门口,卖点鸡蛋和土特产品赚钱了。王化军原来是后沟村的一名普通村民,如今,他在村里开起了农家乐“一家人山庄”,年收入达到了十几万元。

在传统村落经济的拉动下,蒲家庄村建设蒲松龄故居、聊斋园、举办花灯会等带动聊斋游;而梦泉村建成了3A级旅游风景区;上端士村建设的2A级的云明山风景区,各个农家乐应需而生。

最为典型的就是在全国推广的“梦泉模式”。梦泉村依托资源优势建立梦泉风景区,采用“公司经营、农民参与”的模式,让农民参与到景区的开发建设、管理中来。景区中有乡村、乡村中有景区,使游客既能登山观齐长城寻古探幽,又能在果园里赏花摘果享受绿色自然,同时又能体验山村的乡俗风情,在保护环境的同时,还带动百姓致富,可谓一举多得。

西河镇东庄村成立东福来以房养老专业合作社,将闲置的房屋流转到合作社,修缮后对外出租经营,贫困户把房屋以出租或入股的方式交给村里统一评估、统一修缮、集中经营,共同致富。并建立养老院,把70岁以上老人和残疾人集中安置免费供养。

对于经济困难家庭,房屋前五年交由村里无偿使用、修缮、出租,发展乡村旅游;第五年至第七年,东庄村与村民按照收益的六四分成;第七年至第十年,东庄村与村民按照收益三七分成;十年以后,房屋交还村民,收益全部归村民个人所有。对于急需用钱的家庭,东庄村一次性支付村民20年租金,村民以房屋入股,由合作社募集资金修缮。

房屋修缮资金如何筹集?东庄村独创“长者社员制”,吸引乡贤及老人入股,募集资金。全村17位乡贤每人出资2万元,前三年这笔钱免费用于修缮房屋,3年后作为乡贤入股合作社的股金,按股分红。村里20位7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出资5000元“入股”,每年分红500至1500元。这44万元资金成为修缮中的15套房屋的本金,免去了合作社到银行借钱的难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淄川区的传统村落集群,之所以能成为致富‘磁场\’,根本就是保留了原始风貌,有乡愁记忆,能够品味寻根。吸引了资本进村,加速了转型进程,实现了多赢。”淄川区委书记李新胜说。

(晚报记者沙红翠特约记者闫盛霆)

旅游:激活村经济

新闻推荐

VR+AR+MR将如何升级传统教育

2亿公里外的行星,就在你眼前。提起VR,或许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还都停留在游戏上,但事实上VR已经应用于教育、医疗...

淄博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淄博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