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全智能、出租挥手即来、火车提速、共享单车遍地开花…… 便捷出行让市民说走就走

淄博晚报 2018-05-24 07:17 大字

小区建在哪,公交车就开到哪;出门一招手,就能打到出租车;从时速几十公里的绿皮车,到时速300多公里的高铁;拿起手机扫一扫,骑上共享单车说走就走……天冷车内暖洋洋,天热车内吹空调舒服凉爽;坐车不用备零钱,IC卡一刷就行……40年前,公交车报站要靠喊,如今,全城142条线路近2000辆公交车华丽变身,空调车厢、电子报站、GPS智能调度……40年的光阴,弹指一挥间,人们迎来了出行的智能化时代。

从“扯嗓子”到全智能从高污染到零排放

1980年,迟焕凤到市公交公司张店分公司干起了售票员。“最早的时候卖票很冷,因为我所在的车是那种两截的大通道车,透风撒气的。”迟焕凤说,每年冬天是最难捱的时候,车里车外基本一个温度,她还要不停地收钱找钱,无法保暖,手上每年都起冻疮。

迟焕凤说,那个年代的公交车,车上没装广播,更没有报站器,卖票、报站都要靠乘务员“扯嗓子”。“车上人多,过道里都是人,要想保证每人都买票,我们就得不停地喊,再加上还得报站,声音小了很多人听不到就容易坐过站。”迟焕凤说,那时公司对服务已经有了初步要求,但因为坐车的人实在太多,能保证完成售票任务就不错了,根本谈不上服务质量。

迟焕凤的父亲迟桐林是一名老公交人,对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工作的他来说,开一辆不漏雨的车便很知足,那时的他怎么也不会想到,短短几十年,淄博公交已覆地翻天。2012年2月2日,国内第一条大动力电容电池纯电动公交线136路开线运行,张店市民也坐上了电动公交车。

“以前,我们的车都是烧柴油的,由于柴油燃点低,一到冬天早班车很容易打不起火,为了不耽误早晨出车,下了大雪的晚上,我们停车场值班的工作人员夜里每隔2个小时打一遍火,即便这样,有时还会出现打不着火的情况。”1999年参加工作的公交司机李玲告诉记者,那时候线路少,车况又差,市民等车等上半个小时是常有的事。当时,受条件所限,公交保养维修也跟不上去,所以半路坏车太多。乘客更是怨声载道。”回忆起当时的工作环境,李师傅唏嘘不已。

从高污染的燃油,到低排放的天然气,再到零排放的纯电动,中心城区的公交一路驶来,清新可人,绿意葱葱。

2800余辆出租车穿梭于张店街头

从人力三轮、机动三轮到面的、夏利,再到现在的桑塔纳、捷达、起亚……不到20年,中心城区的出租车市场经历了沧桑巨变。

淄博市交通运输管理处工作人员张峰向记者介绍,上世纪80年代初,淄博市正式的专业出租车队成立。“90年代初,中心城区满马路跑的都是黄‘面的\’,类似现在那种面包车,是黄色的,‘面的\’拉人多,而且也能放大件物品,当时大家都很喜欢。”张峰告诉记者,“面的”的发动机、变速箱等部件都在车底,车前就一层铁皮,如果出现追尾,坐在前面的人很容易受伤,加上尾气排放严重,逐渐被夏利、普桑等车型代替,退出了淄博市场。

火车一提速想去哪随时走

火车一提速想去哪随时走

前段时间,一列往返于淄博和泰山之间的7053次列车成了“网红”。据了解,这列平均时速仅有32公里的绿皮小火车自1974年开通运行,全程184公里,票价仅11.5元,是山东省内国家铁路中最后一辆无空调绿皮车,也是时速最慢的火车。

如今,随着高铁不断提速,已经迈入时速两三百公里的高速交通时代。“以前回老家要坐7个多小时的火车,那个滋味别提多痛苦了!”姜女士是威海人,1985年跟随亲戚来到淄博随后定居在了张店。姜女士告诉记者,那时候春运虽然不如现在人多,但是车更是少得可怜。“那个时候回趟老家可不容易了,过年的时候上不去车都是从车窗户上往里爬。”据姜女士回忆,那个时候从淄博到威海的车只有一趟,而且是在晚上,到了威海要在车站等上两三个小时才能再坐汽车回到家。“现在火车一提速,两三个小时就到了,而且从早上到下午,什么时间段的车次都有,只要想回家,随时都能走。”姜女士说道。

共享单车遍地开花“最后一公里”助绿色出行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渗入,依托网络平台衍生出的共享出行让群众更加“省心”。2017年4月2日,首批600辆ofo小黄车出现在中心城区街头,而如今,共享单车已遍地开花。它不仅改善了大众的出行习惯,提高了出行效率,而且让公众出行方式变得更加绿色。

“共享单车确实改变了我的出行生活方式。过去出行1公里内的距离我只能选择步行。”每天早上在家门口骑上共享单车,到公交站牌后换乘公交去往公司,自从家门口有了共享单车,家住张店区翡翠园的尹女士改变了每天的出行方式。“从家门口到小区最近的公交站牌距离大约1公里,以前步行需要十几分钟,赶不上公交车情况时有发生。如今有了共享单车只花5分钟就能到,确实是很方便。”尹女士说道。

越来越便捷的出行方式,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而且让城市充满了勃勃生机和无穷的魅力。

您身边若有温暖的新闻故事,您若是城市发展的见证者、建设者,若您曾参与过一座楼、一条路、一个社区的改造……请拨打我们的新闻热线3184500、8271110,告诉我们,我们一起讲述这座城市的暖心故事,记录这座城市的发展变化。邮箱zbwbshxw@163.com,也可通过“淄博晚报微信公众号”留言。(晚报记者崔晓蕾)

新闻推荐

“五长制”里的“一线”情怀 □本报记者董学宏通讯员李军

“喂,是苏段长吗,有个事和你反映一下,步行街上画停车线给俺挡着门口了,进不来、出不去的,你得给俺处理处理。”周村...

淄博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淄博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