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地震局:为全市人民地震安全保驾护航 □本报记者 郑家华 通讯员 孟松岭
在5月12日防灾减灾日十周年之际,市地震局回顾淄博防震减灾工作的艰辛历程,总结淄博市防震减灾发展的基本经验,更好地推进今后全市防震减灾事业,更好地为全市人民防震安全保驾护航。
淄博市地震局成立于1975年,40多年来,一代代防震减灾一线的地震人始终坚持不屈不挠、默默无闻、甘坐冷板凳的韧劲。人员少,就通过合理安排,一人承担多人的任务,加班加点确保完成工作。40多年来,从最初的7人,通过锻炼培养,招收人才,扩大工作职能,目前已经发展到包括4名研究生在内的20多名工作人员,工作职能也从单一的监测预报发展成为审批全市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落实地震应急救援、为重大建设工程提供抗震设防参数和提高全民防震减灾意识和技能在内的面向全市的防震减灾综合体系。
始终坚持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服务大局的指导思想,始终根据不同时期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安排部署防震减灾工作。实践证明,防震减灾工作只有自觉服从和服务于改革发展大局,防震减灾的职能作用才能得到有效发挥,防震减灾工作才能有为有位,也能取得不凡的业绩:第一个在全省建设遥测地震台网、第一个在全国地级市出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地方法规、第一个在全省编制防震疏散规划、第一个在全省建设流动地震台网。
始终着眼于为全市人民防震安全保驾护航的初衷。40多年来,全市地震工作者积极开展地震群测群防,地震监测预报、矿震监测等综合防御措施。多次提供科学证据避免了因地裂缝、房屋开裂、浅原矿震、无序震动而引起的各种纠纷,多次通过现场调查和分析,避免了地震谣言而引起的社会恐慌,多次通过行政执法纠正了重大建设工程不按规定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而留下的地震隐患。
始终坚持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追求。全市地震部门不断创新防震减灾工作思路,探索防震减灾工作新的方法和新思路,较好地适应了不断发展的新形势的新要求,防震减灾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完成了近300项重大建设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确保了重大建设工程的地震安全。建设了7个测震台,8个强震台、88个群测群防观测点和3000多个地震速报员的地震监测体系。建设了20个大型50多个中小型应急避难场所,应急避难场所面积达到500多万平方米。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达1万多人。40多年来始终坚持提高全民的防震减灾意识和防震避震技能,从开始的街头宣传,发放知识画册,到现在的电影动漫、网络宣传、微信微博等现代化宣传手段,开展了防震减灾知识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的“六进”活动,使防震减灾知识进入了千家万户。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两个文明一起抓。40多年来,全市防震减灾队伍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落实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紧紧抓住干部队伍素质这条主线,不断加强防震减灾人才的培养。不断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和防震减灾业务培训,招录了包括研究生、高级工程师等高层次人才,培养了一批既精通防震减灾业务,又善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早在上世纪80年代,市地震局所有技术人员均已取得了山东省计算机考试等级证书,多数人员达到本科以上学历,为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通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在全市地震系统形成了互相学习,比学赶帮、争创一流的良好风气,把党风廉政建设作为防震减灾工作的生命线,造就了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干部队伍,为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组织保障。
新闻推荐
政府主导+社会协作+公众参与 防灾减灾,淄博一直在行动 □本报记者于磊通讯员周永
今年5月12日是全国第十个防灾减灾日,主题是“行动起来,减轻身边的灾害风险”。当日上午,市博物馆广场上,公益旗帜随风飘扬,专业救灾帐篷次第排列,“高大上”的专业救援直升机更是吸引了大量...
淄博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淄博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