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贵在“散” ——以于洪亮为例
□孙方之
于洪亮的散文,在淄博独树一帜。他的散文不做作,阳刚之气充溢在文字里外,真情实感洋溢在字里行间,超然物外,不事雕饰,直抒块垒,豪放率真。在当前小女人散文大行其道的境况下,能出现于洪亮这样的散文家真是快事一桩。
我和于洪亮交往有年,他长期担任一个区的文化局长职务,在繁重的工作之余,总不放下手中的笔,坚持长期写作散文,是难能可贵的。
近期,于洪亮不声不响又出版了一本散文集子《遍地流霞》。这是洪亮第几本书,我已经忘却。他热情地为我寄来一本,并没有非要请我写一篇书评,为其张目。不过倒是我自己读了于洪亮这本大作,感到有几句话想说。
翻看这本《遍地流霞》,不免为作者大声叫好。这是一本极好的散文集,这本书和作者以前的散文风格一脉相承,内心有一种惺惺相惜的感觉。于洪亮是一个本色作家,他的作品师承中国古代诸文学大家,从中能看到孟浩然和陶渊明的影子。于洪亮人生经历丰富多彩,在他任区文化局长之前,多年从事教师和宣传工作。这种经历极大丰富了作者的眼界和生活经历,这对一个作家至关重要。
于洪亮的散文具有非常强烈的阳刚之气。他自幼生活在一个贫苦农家,小时候跟随母亲讨过饭,看惯了别人的白眼。我读的最多的是他有关跟随母亲要饭的篇什。《南下纪实》是作者亲身经历过的一件事。在这篇文章中,他以自己的亲历亲为,诉说了一段不堪回首的记忆。他是一个穷人的孩子,第一次跟随母亲要饭,要走很远的山路,不好意思喊人家大娘大爷,要饭要不来,就要挨饿。那种窘况,我虽然没有亲身体会,但是能想象得出来。他自幼有一股“拗劲”,从不服输,既是在生活十分贫困潦倒的情况下,也能保持一股气节。体现在文章中,自是感到有一种阳刚之气。
他放在卷首的篇什《最早的记忆》,是有关爷爷的记忆。读了这篇文章,留给我的记忆是刻骨铭心的。爷爷将自小失去母爱的父亲一手拉扯成人,父子俩相依为命。爷俩在寒风中往大门上贴对联,分不清上下联,爷爷发誓叫后辈念书,将来长大能读书识字,不能和自己一样当“睁眼瞎”。作者独具散文眼光,他很会剪裁,看似十分随便,但是使用人物材料极为苛刻。他选用了十几个与爷爷有关的情节。这对于写好一篇散文是十分重要的,于洪亮深谙其道。洪亮的散文有真情实感,大爱无言,一切俱在文字中。在《母爱深深》这篇文章中,他深情地对博大深沉的母爱予以由衷赞扬。他深情地写道:“我们兄弟五个,哥哥姐姐读书的时候,正赶上生活困难时期。为了让孩子们读书,母亲拖起了要饭棍,踩百家门,把要来的煎饼、窝窝头晾干了捎回家,让我们吃。”读罢此文,泪水不觉暗自流下。这样的描写十分感人,寥寥数笔把母亲这个高大形象树立了起来。
于洪亮的这本散文集,从头读罢,感到记忆十分深刻的依然是那些描写亲情的文字。第一辑总共不足20篇文章,占集子总数100余篇文章不到五分之一。但就是这十几篇文章,给人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无论是《母爱深深》还是《母亲九十三》《母亲闯关》,均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他还是位知识十分渊博的“杂家”。在第二辑、第三辑、第四辑中,许多篇什中的知识不是谁都能掌握的了的。《琐事趣谈》里的“虚掩的小门”“无奈的后悔”“野兔的悲哀”等篇章,乍一读感到不过如此,往深里一琢磨,深受启发。写出这些文章如果在日常生活里不下一番深功夫,是不会做的到的。
于洪亮是位基层干部。在十分繁忙的工作之余,他注重学习,善于汲取民间丰厚的学养。本来不算高的学历,由于他肯吃苦、善钻研,学养扎实,功底深厚,一步一个脚印,从基层走了出来。他从一个民办教师起步,经过自己刻苦努力,转为公办。再通过自己发奋进取,从一个普通教师,走上区委办公室、区委宣传部、区文化局领导岗位。他的进步使人羡慕,但其中有多少甜酸苦辣,为其自知。
于洪亮的散文,乍一看平淡无奇。但是,仔细一读回味无穷。这就像一枚橄榄,需要认真品砸,往深里下一番功夫。哪一位哲人说过,散文贵在散。于洪亮的散文恰恰是贵在一个“散”字。
新闻推荐
近日,淄博十中举行第一届“校园合唱节”,本次活动以“歌满校园、放飞希望”为主题,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创新活动载体,以每天课前一首歌、每周每班领唱一首歌(利用升旗仪式等集会)的形式,确保...
淄博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淄博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