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工程强化智力支撑
环境好,则人才聚;人才聚,则事业兴。自去年来,周村区青年路街道实施“人才强街”战略,大力开展“人才+”工程,不断打造人才红领工程、载体工程、培育工程、关爱工程,在街道营造爱才敬才重才的浓厚氛围,以良好的政策环境、创业环境、社会环境集聚人才。
党建+人才,打造红领工程。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不动摇,把人才工作列入党工委重要议事日程,打造人才工作的“红领”工程。成立由街道党工委书记为组长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完善领导小组例会制度,定期研究解决人才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指导12个村居党组织、8个规模以上企业党组织、1个社会组织党组织建立人才工作联络点,配齐人才联络员。依托辖区服务业较为发达的优势,推进商圈党建工作,构建“抓大促小、以点带面”的集约型、区域化商圈党建格局,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育人才、育好人才促发展,实现党建+人才+商圈繁荣互促共赢。截至目前,党工委成立长行农贸市场功能性党支部和周村区创业孵化中心党支部,以“把党员培养为业务骨干,把业务骨干培养成党员”为目标,发现和培育了一大批优秀服务型、创新型人才。
人才+平台,打造载体工程。树立“不唯地域、不求所有、不拘一格”的人才引育观,新兴产业打造项目平台,传统产业打造优化升级平台,建立高端人才引进和本土人才培养“双通道”,做好“体制内”“体制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本土人才素质提升和柔性引才工作,打造人才工作的载体工程。富瑞特城市广场项目、财富大厦项目的成功运营,引来了一批文化娱乐、咨询信息、创意设计等高端服务业人才。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项目以其全方位的“保姆式”服务吸引了处于创业期的创新型人才入驻,推进人才创业创新团队建设,截至目前,引进70余家创业孵化团队,其中3家公司获得多项国家专利。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平台,以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为宗旨,大力培育本土工匠人才,纺织、建筑业人才工作成效显著,培育出王利民这一中国纺织大工匠、黄庆水这一周村区首席技师。
人才+培训,打造培养工程。坚持把提高政治素质、业务素质作为重点,打造多元人才培养工程,抓好引进人才和本土人才的培养教育。以周村区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为主导,打造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与中科院、北大、清华等国内外知名大学和科研院所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与山东理工大学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山东工商学院建立校地共建伙伴关系,先后举办区首届“院士专家周村行”、中国农业大学(淄博)绿色农业科技人才培训会、区第一届校城融合创新发展论坛等多次层次人才培训活动。以街道各业务部门为主导,打造专业人才培养工程,形成组织办牵头,各业务部门齐抓共管的人才培养格局,开展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健康卫生、农村实用技能等专业技能培训。以村居党组织为主导,打造“蓝色技能”人才培养工程,重点对辖区非企业营利性单位开展纳税环保、安全消防等实用性学习培训,对下岗失业人员开展面点技能、珐琅画制作、手工布艺培训等再就业技能培训。
人才+服务,打造关爱工程。街道党工委定位于人才的“服务员”“保障员”,在提高人才服务水平上下功夫,实施“人才支撑”和“人才安居乐业”两个计划,建立专业、高效、贴心、实用的人才服务体系,使人才引得来、留得住。依托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等平台载体,在办公场所、创业指导、资质办理、法律咨询等方面提供各类保障咨询服务,营造创新创业良好环境。发挥各基层党组织主导作用,优化人才工作、生活软环境,适时开展走访慰问、座谈交流等活动,在技术、项目、资金等方面对各类人才给予倾斜和扶持,在解决夫妻两地分居、子女入学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随时帮助解决其干事创业、工作生活中面临的实际困难,解决其后顾之忧。自去年以来,为引进的高素质人才协调解决子女入托、入学7人次。
(房海雷)
新闻推荐
晚报讯(记者张谦谦通讯员王龙华)近日,北大医疗淄博医院肝胆外科(原胆病中心)团队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大医疗特聘专家蒋斌教授指导下,顺利完成了一例腹腔镜胰腺尾部恶性肿瘤切除术,这...
淄博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淄博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