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捐献“侯杨砚” 感动一座城

淄博日报 2017-12-02 10:40 大字

连日来,见证了《桃花扇》传奇的“侯杨砚”成为淄博大街小巷争相谈论的话题,这方具有六百年历史的古砚,因为被84周岁的离休老干部张志中捐献给市博物馆,在2017年初冬的寒气凛冽中,送来一缕温暖人心的春天气息……

在历史上,“侯杨砚”的身影最早出现于明朝覆灭的前一年——1643年,世事沧桑的风雨飘摇中,当时的文学家、诗人、《桃花扇》男主人公侯方域赠送给了友人杨龙友,答谢他一手筹措了自己和李香君的结合。

“侯杨砚”与淄博结缘,则不得不提起孝妇河畔的文化名人赵执信。杨龙友喜得侯方域赠送的古砚,十分珍惜,走到哪带到哪。1645年杨龙友监军京口,5月9日,镇江为清兵占领,杨带着一支二百余人的黔军,于28日退至苏州,袭杀豫王派来的安抚使黄家鼒等五人后,追兵赶至,如继续坚持,连少数残军也难保存,只好将随军带去的什物、古籍字画及侯杨砚……全抛途中,用一句“沟壑纸屑残花乱”来形容当时的情况,可能是再贴切不过了。6月4日黎明,杨龙友移师入浙,以图后效。“侯杨砚”自此流落民间四十余年,为江苏常州一位嗜砚成迷的陆其清收藏。1717年,陆氏又将此砚转赠给赵执信。赵执信晚年叶落归根,此砚也随之带回博山。赵执信还特别为此写了一篇《藏砚记》,收入他的《饴山文集》中。

赵执信将“侯杨砚”带回博山后,流落民间又是二百多年,上世纪50年代,被博山区文化馆长景介忱收藏,景介忱病逝后留下体弱多病的遗孀无人照顾。张志中夫人韩玉兰,是一位心地善良、“人正不怕影子斜”的好心人,常登门看望。后来这位遗孀专程送砚至张家,她紧握着韩玉兰的手说:“我这几年多蒙你们热心照料,不知如何感谢是好!我家老景留有一方小砚,你家张先生是个文化人,拿去留着,可能有用。”于是“侯杨砚”又来到了张志中家中。

张志中离休前一直供职于博山区政府。上世纪50年代,与时任博山文化馆长的景介忱相识相知,并结下深厚情谊。张志中夫妇尽朋友之义,从生活上给孤身一人的景介忱夫人以力所能及的关照,这份患难真情,让“侯杨砚”多了一丝人文情怀和温情回忆。

在捐赠现场,记者看到“侯杨砚”呈现一对鸲鹆眼,石质细腻,显猪肝色,是正宗广东所产端砚。砚堂铭文十七个字:衔日吐月、排云冲斗、宣德岩石、贻龙友、朝宗。铭文属篆隶体,侯朝宗于明亡后曾为赵孟頫的管夫人所画竹卷题跋,其起、行、收笔均含篆隶味,于此可证,此铭文乃侯朝宗自书自刻。

张志中的儿子张洪健告诉记者:“早在十几年前就有人出一套房子想换‘侯杨砚\’,当时父母亲并没有同意,之后也有人出大价钱购买该砚,父母亲也没有同意。”随着张志中夫妇年事已高,身体也不是太好,老人日前决定将“侯杨砚”捐献给淄博市博物馆。

“‘侯杨砚\’曾辗转于侯朝宗、杨龙友、赵执信等文化名人之手,见证过明、清两朝兴衰,承载着厚重的人文信息,是难得一见的珍贵文物。他感谢张志中夫妇的义举,并表示将为该砚举办专题展览,力争早日让这方充满灵气的文化名砚与淄博百姓见面。”市博物馆馆长王振华在捐赠现场对记者说。

这方不起眼的“侯杨砚”,是明末复社四公子之一的侯方域赠给金陵画中九友、明末八大诗家之一杨龙友的纪念品,又被文化名人赵执信带到我们淄博,堪称无价之宝。而最能感动我们现代人心弦的,则是张志中夫妇与景介忱夫妇多年交往中体现的患难真情。鲁迅先生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在记者看来,“侯杨砚”见证的是张、景两家的患难真情,恰恰体现了深藏于中国民间的挺起了“中国脊梁”的文化根脉,是如何跃动五千年不息、传遍神州大地无余的……

张志中夫妇捐献“侯杨砚”的义举,在2017年的初冬,感动着淄博五区三县,用历史、用文化,更用那份温暖了景夫人孤独晚年的患难真情……市博物馆馆长王振华接受张志中老先生(右)捐献的“侯杨砚”

新闻推荐

全国食文化产业联盟在淄博市成立

□本报记者姜乾相通讯员傅强报道本报讯由山东、河南、山西等省市食文化研究会、山东省服务业发展促进会联合主办的2017第二届(秋季)全国特产食品交易会暨全国超市商品交易会,于11月27日...

淄博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淄博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