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辗转600年 最终归国家◎承载《桃花扇》主要人物侯朝宗、杨龙友的一段情谊◎记录赵执信寓居江南、率真交游的一段往事◎见证淄博、苏州两地文人雅兴的一段联唱

淄博晚报 2017-12-01 10:39 大字

侯杨砚

11月30日上午,在黄金国际寓所内,今年85岁高龄的博山区离休干部张志中及夫人韩玉兰了却了一桩心愿:将珍藏近半个世纪的一方砚石“侯杨砚”捐献给淄博市博物馆永久收藏。至此,这方存世近600年,曾辗转于侯朝宗、杨龙友、赵执信等文化名人之手,见证过明清更替的端石小砚,终于揭开它的神秘面纱,缓缓释放出它承载的人文信息,仿佛在诉说一个个跌宕起伏、瑰丽沧桑的传奇故事。

存世600年的古砚

这方砚石有铭文十七个字:“衔日吐月,排云冲斗。宣德岩石。贻龙友,朝宗。”它取名“侯杨砚”,就是因为铭文中有“贻龙友,朝宗”的字样。侯、杨,指的是明末清初活跃在江南一带的文化名人侯朝宗和杨龙友。他们与李香君一道,都是文学名著《桃花扇》中的主要人物。

《桃花扇》是清代著名传奇剧本,剧作家孔尚任通过侯朝宗和李香君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表现南明覆亡的历史。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实人实事,有凭有据,男女之情与兴亡之感都得到理性升华。因为《桃花扇》的盛名,侯朝宗、李香君和杨龙友都广为人知。

昨日记者在捐赠现场看到,砚石呈现一对鸲鹆眼,石质细腻,显猪肝色,是正宗广东所产端砚,而端砚又被列为中国四大名砚之首。铭文中有“宣德岩石”,宣德,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年号(1426—1435),可见这方砚石已存世近600年。

这方存世近600年的砚石是怎么来到淄博的?它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我们以昨天的捐赠为端点,溯流而上,穿越时光隧道,还原它的一路坎坷。报答关照的赠送

这方砚台的捐赠者张志中,离休前曾供职于博山区人民政府、区政协,这是他与夫人韩玉兰珍藏多年、视如生命的文物。这方砚台怎么到了张志中手中?那是景介忱的夫人送给他们的。景介忱又是谁?

景介忱是位老革命,上世纪50年代,曾任博山区文化馆馆长,与同在博山工作的张志中熟识。虽是老革命,但景介忱出身不好。在那个看重出身的年代,景介忱的遭遇磕磕碰碰。“文革”期间,他受到种种迫害,不幸去世。景介忱去世后,他的夫人生活艰难。张志中、韩玉兰夫妇给了景介忱夫人力所能及的关照。

考虑到自己年事已高,身后又无子女,有一天,景介忱夫人拿出一方砚石对韩玉兰说:“老景一生爱好文物,这是他花两块大洋从赵执信后人手中买的,是他一辈子的宝贝。你家老张也是个文化人,就送给他吧,报答你们对我的关照。”

张志中见到这方砚台后非常喜欢,一是承载着老友景介忱的情谊,二是听说来自赵执信后人,上面的铭文更是透露出它非同一般的经历。赵执信将“侯杨砚”带回博山

提起赵执信(1662-1744),这是清初诗坛一位充满传奇的人物。赵家是博山名门望族,赵执信17岁中举人,18岁中进士,才华横溢,风流倜傥。谁知28岁那年,他祸从天降,因皇后去世尚未“出服”,他与朋友观演《长生殿》被革职。从此,赵执信书剑飘零,浪迹天涯,创作了大量反映现实的诗歌,成为清代八大诗人之一。

赵执信在江南苏州、常熟等地生活了二三十年。在苏州结识了一个叫陆其清的人,陆其清喜欢收藏砚石。赵执信与陆其清谈得来,成了好朋友。陆其清就送给赵执信一方砚台,据说正是这方“侯杨砚”。

赵执信晚年叶落归根,此砚随之带回博山。他还写了一篇《藏砚记》,收入他的《饴山文集》。该文只字不提侯朝宗赠杨龙友砚台之事。张志中的理解是:杨龙友作为抗清不屈而死的人物,他的遗物在那个年代属“禁物”,赵执信不提,是担心节外生枝,因为他对多年前的“长生殿案”仍心有余悸。

赵执信将“侯杨砚”带回博山,又过了200多年,被博山区文化馆馆长景介忱收藏,后来又到了张志中手中。侯杨情重如山的象征

“侯杨砚”的“内在美”胜于“外观美”。铭文属篆隶体,明亡后,侯朝宗为赵孟頫的管夫人画竹卷题跋,起、行、收笔均含篆隶味,可证此铭文是侯朝宗自书自刻。

侯朝宗1638年去金陵参加乡试,结识李香君。1642年,他流寓江南,冬日始转金陵。此时,正好杨龙友由永嘉赴金陵任,两人相见甚欢,侯朝宗赠杨龙友砚台应该就在此时。可见,“侯杨砚”是侯杨二人情重如山的象征。

杨龙友喜得侯朝宗赠送的古砚,十分珍惜。可惜,那是个兵荒马乱、哀鸿遍野的时代。“侯杨砚”最终流落民间,大约杨龙友过世四五十年后,被苏州嗜砚成迷的陆其清收藏,陆其清又将此砚转赠给博山人赵执信。

由于年事已高,张志中已经不能流利地表达藏砚的经历。他的儿子张洪健介绍说,很多年里,父亲从来不提这方砚石,也极少有人见到这方砚石。直到1997年,父亲才陆陆续续讲了砚台的来历。

为什么直到1997年?这一年,张洪健到苏州看望父亲的好友徐植农,临别时,徐植农对张洪健说:“你父亲那里藏着一方砚石,是个大宝贝。”张洪健回家就问起此事。吴齐子的吴齐情

徐植农是苏州人,早年毕业于东吴大学(今苏州大学),解放后在淄博从事教育36年,桃李遍天下。苏州属吴地,淄博属齐地,徐植农对两地都满含感情,他自号“吴齐子”,对淄博和苏州两地的文化交流不遗余力。

徐植农与张志中是挚友,曾被邀入室赏砚。徐植农离休后回到苏州,张志中藏砚的事不胫而走。1988年,苏州沧浪诗社王西野、江波、徐植农、上海诗人田遨等同访淄博,在张志中家观赏了“侯杨砚”。他们对砚石的别致造型、古朴铭文赞叹不绝,也为侯朝宗、杨龙友、李香君的不幸命运感到惋惜。上海诗人田遨当即以“卖花声词”一阙咏之。回到苏州,又组织了一次“卖花声联唱”。参加联唱的除参观者外,还有吴频迦、朱齐良、王也六、王白坚,陈少平、谢孝思等共三十余人。“卖花声联唱”最终形成一份长卷,记载了1988年的那次赏砚、吟咏。昨天的捐赠仪式上,同时捐赠的就有这幅长卷。共享共赏,这才是最好的归宿

在昨天的捐赠仪式上,张志中的儿子张洪健说,父亲深明大义,常说“共享胜于独享,享有何必占有?”父亲的想法就是有生之年,看到这方砚石能够捐献给国家,让它有一个好的归宿,能为更多人了解它、欣赏他。

淄博市博物馆馆长王振华在捐赠仪式上,高度评价张志中、韩玉兰两位老人的高风亮节,并承诺将为此砚布置专门的展厅,早日让这方充满灵气的文化名砚与公众见面。

在这里再多说几句,徐植农对淄博、苏州两地的历史文化名人多有研究。2012年秋冬季节,《淄博晚报》曾推出“千里追寻秋谷高风——纪念赵执信诞辰350周年”大型人文策划。当年9月,记者在苏州采访徐植农时,他讲述了赵执信在苏州的生活和交游。

今天是12月1日,按照公历,恰恰是赵执信的诞生日。1662年的今天,他就出生在博山的一个文化世家中。今天,在他诞辰355周年的日子里,人们从报纸上看到他从苏州带回博山的砚石归宿博物馆的消息,冥冥之中,这真是个巧合!

对张志中而言,他更感谢景介忱。捐赠的前一天晚上,他对儿子说了一句话:“景馆长可以瞑目了。”(文/图晚报记者伊茂林)2012年9月,记者在苏州采访徐植农(晚报记者孙文昭摄)

新闻推荐

儿童润唇膏成分十多种 原味无色较好

近日,淄博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某公司销售未经批准的婴幼儿洗发露进行相应处罚,婴幼儿护肤产品再次引起关注。冬季风干物燥,孩子娇嫩的嘴唇容易起皮、干裂,记者调查发现不少父母会为幼儿选购润...

淄博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淄博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