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司书胜的陶艺人生

淄博晚报 2017-10-25 09:22 大字

“又是意料中的展销一空,一共是近30件陶塑作品,还接了不少预订单。”近日,记者在位于博山区山头路沿街的工作室中见到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陶协艺委会理事、山东特级陶瓷艺术大师司书胜时,他刚刚外出参展归来,脸上满是收获的喜悦。艺术品兼具学术性和商品性

从2002年第一次走出淄博参展上海艺术博览会,司书胜的陶艺瓶作品就被抢购一空,直至今日,15年来他的作品从单一的陶艺瓶逐渐丰富到陶艺盘、“乡村题材”陶塑、“现代都市题材”陶塑等,年参展次数逐渐增多、参展地点也辗转上海、北京、广州、杭州等全国各地,不变的却是每次都会“满载而去、空手而归”。

在陶瓷界,参加展会不卖钱很常见。而司书胜却是艺术与商业双向成功的艺术家,其作品不但受到媒体关注和报道,被众多藏家收藏,更入选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中国书协等主办的多次全国性艺术大展,还被人民大会堂、中国陶瓷馆等博物馆收藏。而在司书胜看来,作品只要有特色就一定会受到关注,艺术品有别于商品,却必须兼备学术性和商品性。这样的底气自不是空穴来风。

1989年毕业于山东省轻工美术学院陶瓷美术专业的司书胜,在淄博美陶就业,锻炼和培养了他在陶瓷艺术道路上的发展和艺术成就。2000年,司书胜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又在妻子的建议下,首次走出家门参展上海国际艺术博览会,开阔了思路和眼界。“当时展会最后2天是交易高峰,每天忙的连饭都顾不得吃,带去的近40件作品全被买走了。”司书胜说,首次“走出去”竟一炮打响,让他收获了至关重要的信心。

后来,不断有朋友推荐他外出参加各地展会,而他的作品也总能毫无意外地销售一空。“近些年我也将作品不断丰富,从器皿创作到人物造型,力求用心研究,用情创作。”司书胜说。用情感为陶塑注入鲜活生命力

百闻不如一见。当每一位走进司书胜工作室的客人,看到一件件造型夸张,或憨态可掬、或娇媚可人的陶塑作品时,不自觉间浮现脸庞的微笑足以说明一切。

他的作品就是有这种“魔力”,令人爱不释手。

在工作室门口的一组“幸福时光”陶塑,将两位乡村老夫妇塑造的很是惹人喜爱,不管是老者夸张的笑脸上分别露出的一上一下两排牙齿,还是被拉伸变形的四肢形态,无不洋溢着喜庆与欢愉。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就是司书胜“乡村题材”典型陶塑。而一旁几尊身着旗袍、脖颈修长,神态极其夸张的美女陶塑,则是他新近创作的“现代都市题材”。

“雅俗共赏”,司书胜这样来形容自己的作品类型。“2003年,我从器皿创作转向人物造型,最早做的就是‘乡村题材\’,当年首件作品就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铜奖。”司书胜告诉记者,在进行这类作品创作时,他着意于过去的乡村记忆,以简洁、写意、夸张的手法,呈现人物内在的精神状态。“通过绘画、书法等将情感不断融入作品中,直到前年又创作出‘现代都市题材\’,感觉将时尚与生活更近了一步。”司书胜说,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而思想是创造的源泉。他的“现代都市题材”更希望令人感受到生命的活力。

今年9月,司书胜将京剧脸谱与剪纸手法相结合创作的“国粹”陶塑,用时尚风格展现出民族文化,一举摘得第五届中国陶瓷名家名作展金奖。“艺术家也要与时俱进,要有学问,不可一味沉迷技术创作。”司书胜表示。采访中记者得知,这位学者型艺术家一直不辍笔耕,曾是全国陶瓷创新大赛论文、评论类淄博市唯一一位获奖者。

凡是在艺术上成就卓著、有深刻造诣的艺术家,在艺术的理念、审美眼界、文化学养等方面都有过人的艺术天赋和良好的悟性,陶瓷艺术家司书胜就是这样一位践行者。“下一步将探索把书画艺术融入陶塑中,如在人物服饰上加入文字或图案装饰,使其更具现代审美。”司书胜表示,归根到底唯有注入灵魂与情感去创作,艺术品才能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晚报记者刘洪霞赵瑞雪)

新闻推荐

2016—2017年度淄博市企业引进博士及“双50强”企业引进硕士补贴开始申报 符合条件的博士安家补贴20万

晚报讯(记者赵晓雯)按照《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规定,昨日记者获悉,2016—2017年度淄博市企业引进博士及“双50强”企业引进硕士补贴开始申报了。申报范...

淄博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淄博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