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郑峰:《田园丹青》书情怀

淄博日报 2017-10-20 15:46 大字

读书写作已成为郑峰先生的生活方式 梦田园郑峰绘田园和故乡,是郑峰先生笔下的意象,更是他挥之不去的情结。他为自己取的堂号叫“田园草堂”。而这一方田园,却不似陶渊明遁世般的归隐,而是一种超然中的融入,淡泊中的热忱。他以文人的情思书写旷达和从容,以画家的目光捕捉美好和希冀。翻开这部书,你总能找到自己想要的——

□本报记者陶安黎

故乡心志与梦想同脉

一连几天的阴雨,不经意间把日子带进季节的深处。枝叶的颜色开始变浅了,花草也随着人们衣服的增厚渐渐褪去了浓妆。在这样的时令,一部名叫《田园丹青》的书,却点亮了一种心情,让这个深秋活色生香。

《田园丹青》一书的作者郑峰先生,我们都不陌生。作为副刊编辑,书中像《田园草堂》《蓼花河记忆》《田园——文人怀揣的梦想》《花草寄相思》《故园“牵牛”满墙头》等不少篇什也都读过和编过。时隔多日,重读这些文章,仍像初读时那样清新隽永。尤其是《田园丹青》不仅仅是一部散文随笔集,八十多篇散文配有几乎同等数量的书画、瓷艺作品,都是郑峰先生近期创作的。一个学者的智慧与才思,一个作家的胸襟与情感,一个书画家的灵性与学养,都在这部书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散文最重要的是表达心灵,而文人画则更直接地通向心灵。从田园风情到人生感悟,从细腻的笔触到粗犷的线条,丹青与墨香相映,文笔与画风同行;以文人的情思书写旷达和从容,以画家的目光捕捉美好和希冀。翻开这部书,你总能找到自己想要的。

如果说艺术是想通的,那么在郑峰先生身上体现得尤为显著。一个人在某个领域有所建树并不难,难的是同时涉猎几个门类,而且在每个门类都达到了一些人穷其一生也难以抵达的高度。

郑峰先生既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又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在《田园草堂》之前,早有长篇小说《蓼花河》、散文集《梦萦是乡情》《月野集》《山水飞鸿》《郑峰散文选》《郑峰中短篇小说选》、艺文专辑《聊斋拾粹》、报告文学集《般阳新潮》《额尔齐斯河上的明珠——可可托海》等专著面世,为广大读者所熟知。

田园和故乡,是郑峰先生笔下的意象,更是他挥之不去的情结。他为自己取的堂号就叫“田园草堂”,此外,山海堂主、云鹤斋主、蓼河子等别号,也无不带着田园气息。但是郑峰先生的田园,却不似陶渊明遁世般的归隐,而是一种超然中的融入,淡泊中的热忱。

“也许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常常怀旧了。特别是怀念那曾经养育过自己童年的山村:青石山、小桥、溪流、满坡的荆棘、春秋时节从田野里传来吆牛耕地的号子声、邻居的鸡鸣狗叫声……是一幅浑然一体的思乡图,是深寄幽情的淡淡乡愁曲。”

擅长书画的作家写起文章来自有独到的审美情趣,不事雕琢的质朴语言,恰似一幅雅致清秀的水墨写意,寓景于情,情景交融,随着画面的徐徐展开,自然而然地唤醒了人们沉睡的乡愁。然而郑峰先生并不“为赋乡愁强说愁”,他话锋一转——

“其实,生活在今天的人们……生存空间和方式内容,已与那时大相径庭。古人不必钦慕,承传的应是那些淡泊名利、崇尚自然、热爱生活、平民意识、风趣乐观的文脉美德。只要把被利欲闪烁中迷离了的眼睛,调向湛蓝的天空和风清景明的山水自然,就会一下子接通了我们和古人的时空信息。”

一个作家作品风格的形成往往与他的经历、修养是分不开的,一部《田园丹青》,或感事、或体悟、或写景、或咏物,无不感情充沛,语言凝练,学识丰厚,正是郑峰先生的人生阅历和博览群书,确立了他作品的艺术境界和精神内涵。

耕耘文风与画笔并行

2014年10月24日至2015年6月12日,《淄博日报》“柳泉”文学副刊推出一档散文专栏“蓼花河畔”,这也是《淄博日报》首次为作家开设的作品专栏,先后刊发郑峰先生一个时期以来创作的近四十篇精美散文,并同时配发他的书画、绘瓷作品。栏目一经推出,深受读者喜爱及社会各界好评。那段时间,编辑部的电话也忙起来,都是一些热心读者打来的,有的谈谈读后心得,有的询问哪里可以买到郑峰的书……

作品广受读者的喜爱,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一个作家感到欣慰的呢。

蓼花河,是郑峰先生的故乡河。这条河流,早已成为他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如同莫言的“东北乡”、张炜的芦青河、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县”、马尔克斯的“马孔多小镇”,是精神的地标,文学的根脉。

“小时候,这条河常年清水汩汩。一到夏季,胡井源头泉涌喷发,加上沿途山洪水聚,河水骤然猛涨,汹涌澎湃,气势恢宏。家居河畔中游的我及同伴们,便迎来了一年中最刺激、快乐的时光。吃了早饭,便勾肩搭背、结伙同行,沿南岸的陡峭石壁小路而下,到一个河水冲击挖漩出来的相对平稳的河湾,因其形状像一匹卧马,当地人取名叫它‘马湾\’。这便是我们去得最多、最喜爱的游泳胜地。每年的夏天,即使是上了学,也会挤空来这里尽情嬉耍玩闹。后来长大了,有机会出去游五湖四海了,每当在海水中畅游时,我就想到:一个山里的孩子,没有见过城里的游泳池,也没有教练指导,就是这条故乡的河,就是那个叫‘马湾\’的原始泳池,使我有了一身好水性!”

也许正是凭借了这身无师自通的“好水性”,使得郑峰先生在日后的创作道路上也有了“好悟性”,无论徜徉书林,还是泛舟艺海,都能游刃有余,挥洒自如。就拿这部《田园丹青》来说,哪一幅画里没有诗情,哪一篇文中没有画意?一册在手,气象万千,风光无限,方寸之地尽显天地之宽,一花一叶承接万物之美。

比如《今又重阳》一文,郑峰先生配的图是《和谐人生》,画中的莲花荷叶,笔触简洁有力,娴熟老到,硕大的叶子,浓淡相宜,恰到好处地渲染出荷的高洁清丽。几朵淡红的荷花在荷叶后一如清纯的少女,顾盼流转,风情万种。两只水鸟在水中安闲游弋,流连对望,栩栩如生。细观此画,似感荷香飘溢,池水清流。不由又想起郑峰先生在《文化怡养》一文中所言:“至于花鸟虫草,皆有灵性,与其相伴会有无穷乐趣也。”当人与自然有了这份关爱和真情,也就真正拥有了一种和谐人生。

罗曼·罗兰说过,“艺术品的本质是把一个对象的基本特征,特别是重要的特征,表现得越突出越好。”纵览《田园丹青》中的画作,从《荷趣》到《幽芳》,从《忆江南》到《鸣春图》,从《国色天香》到《松鹤延年》,从写意花鸟到瓷器绘画……若没有长时间对自然生活的观察和感受,很难表现得这么生动、完美。我们从每幅画中都能找到读赏的乐趣,领略到作家带给我们的人文关照。梅兰竹菊,是画家用艺术语言给我们的美好祝福;花鸟虫草,是作家一生钟爱的田园,是依恋故土的赤子之心的写照。

报缘创作与人生相随

谈到自己的写作历程,郑峰先生兴致勃勃地说起自己与《淄博日报》的一段缘分。

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郑峰考入淄博师范学校,这里的学习气氛十分浓厚。一位副校长曾在报社担任过领导。郑峰怀着崇敬的心情,请他为自己修改一首为参加学校会演写的一首诗。他认真地谈了修改意见,并建议他给《淄博日报》投稿。不久,这首小诗发表了。从此,郑峰的创作热情便一发而不可收。

“除了新闻策划外,还写了大量副刊稿件。即使我后来在党政机关任主要领导时,也没有停下我为报纸写稿和文学创作。正是因为《淄博日报》的鞭策鼓励和吸引,几十年下来,我不仅策划、撰写了不少报刊采用的新闻类稿件,还坚持文学创作不辍。先后出版了多本散文集、中短篇小说选和长篇小说以及电影、戏剧、剧本等,并成为中国作协会员。”说起这些,郑峰先生总是兴致勃勃。

从《淄博日报》副刊的忠实读者到散文专栏的写作者,这中间经历了多少世事沧桑,此中甘苦自心知。今年恰逢《淄博日报》创刊六十五周年,回首历程,让郑峰先生深感欣慰的是,那灿烂于《淄博日报》大树枝头的叶果,有一片是属于自己的叶子。在他看来,时代在迅猛发展,物质层面、手工层面的服务,会慢慢被机器所取代,但是内容永远不会变。纸媒等平面媒体,她的受众永远存在,永远庞大。也许,她会改变传播平台,今天在博客,明天在公众号,后天在别的什么……但无论在哪里,她会一直旺盛下去。因为,只要人类存在,人类的精神一直需要。随着科技深入发展,当人们一天到晚对着屏幕,社交越来越少,与之对应的,是我们对故事、对美、对趣味、对思考的需求会越来越多。所以,不用担心纸媒、平面媒体的消失,而恰恰相反,传统纸媒的天空会愈加明净辉煌。

墨海无声能做雨,笔锋有意可凌云。如今,与共和国同龄的郑峰先生,安守书桌画案,勤于笔耕;赋闲时,香茗一杯,品书论画,畅舒友情,远离浮躁,不患得失,明心志,发逸兴,修身养性,就像他书中所言:“追赶不上的,不追;玩耍不来的,不玩;不属于自己的,不要;背不动的,放下;渐行渐远的,随意;干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做自己想做的事;有自己的爱好,享受自己的精神生活;不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健康快乐地活着。”对于郑峰先生来说,田园已不再是“文人怀揣的梦想”,心安处,处处是田园。

新闻推荐

“公益体彩进社区” 淄博体育惠民新品牌

快乐与幸运同行,爱心与体彩相伴。近三个月来,在淄博市的社区、村镇广场上,歌声悠扬,舞蹈缤纷,笑声连连,掌声阵阵,“公益体彩进社区”活动,在最贴近老百姓的地方轮番精彩上演。这项由淄博市体育...

淄博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淄博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