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筑牢家风之魂

今日周村 2017-09-20 08:37 大字

明清时期,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是中国北方的重要商镇。古商业的兴盛,得益于历史悠久的传统工艺。踏实做事,为古代周村带来不少商机。1904年,周村被清政府批准为自开之商埠后,商业更加繁荣,成为著名商品集散地,被誉为"金周村"、"旱码头"。如今的周村,在充分审视古商业城市发展的历史中,选择以"毕氏家族"的家训为人文规矩,铸就区域发展之魂--家风。

了解家风含义

奠定"铸魂"之基

王村镇万家村是淄西毕氏文化发祥地,六百年来,科举不断,人才辈出,是明朝户部尚书毕自严、辽东巡抚毕自肃出生成人之地,也是清朝礼部尚书、政治家、著名书法家毕道远的故乡。村中明清建筑,文化遗产众多,流传下了许多有名的家风家训,也有着许多人文规矩。"少八门"之父毕木是个学识渊博的儒官,他为后世子孙立下了一条家训,其文曰:"守前谟,不居间,不放债,不攻煤井;愿后世,学吃亏,学认错,学好读书。"这"三不一守、三学一愿"的毕氏家训独具特色,直到现在仍被毕氏后裔牢记心间,津津乐道,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毕氏子孙。作为传承者,万家村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价值,在家庭中营造氛围,也赋予家风时代气息。

家风建设必须立足各行各业的实际工作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否则就容易成为"两张皮",很难持续。爱国、孝顺、友善等理念是每个家庭都应具备的基本价值取向,在培树这些家风的基础上,根据家庭成员职业、持家理念的不同,还应有自己的家风特色,如农民家庭的勤劳、军人家庭的忠诚、公务员家庭的清廉、经商者家庭的诚信等等,既保证了每个家庭的稳定性,又使整个社会富有生机活力。

抓住家风精髓

确定传承脉络

"我念书的时候父母就给我讲投豆亭的故事,现在我教育儿女也是采用投豆定惩罚的办法。"今年68岁的毕彬先这样告诉我们。投豆以自省是毕氏家风传承至今的教育方式。明朝时村内建有一座六角亭,亭内两个瓶子,旁边的两个小盘子里分别盛放着黄豆和黑豆,做一善事投一黄豆,做一错事投一黑豆。投豆亭作为一种教育方式而存在,现在万家村尚沿袭此风,如孩子做了尊敬长辈、帮助同学等好事,父母给予夸奖存一黄豆;做一错事,存一黑豆。或半年、或一年检查,奖罚分明。久而久之,培养后代自省自律的良好习惯。

制衣礼,就是在孩子成年后赚到的第一笔钱,要为父母做一身新衣裳。这种见贤思齐的优良遗风传承至今,现在如果有谁考取学位、毕业参加工作、在外经商成功,回乡后除了与其他地方一样办酒席、置办东西,还有一样是万万不能少的--那就是必须为父母购置一套新衣服。见父母着新衣出门,邻里便知此家孩子有出息了,父母在人前倍感荣耀。

"分大小碗吃饭能够体现长幼有序、孝敬长辈之礼,让孩子从分碗吃饭的形式中体会良好家风的传承。"万家村村民毕于琦说,"日常生活中讲究传承礼节,教育子女懂礼节守规矩。在吃饭时,子女晚辈首先用大碗给爷爷奶奶盛好饭照顾老人用餐,然后才是自己用小碗吃饭。"在万家村,依旧遵循着投豆礼、制衣礼、称呼礼、祭祖仪式等等,关于德行方面的传统家风,这些家风教育如今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讲好家风故事

传播时代新风

家风建设是"铸魂"工程,它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内涵丰富。周村区委区政府在建设家风的过程中重点贴近生活,切实在传承、引领、持续性建设等方面下足功夫。

以家庭为单位,传承优秀家风。一方面积极开展"传承家风家训·我的家庭故事"征集活动,目的在于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的形式,以生活化的语言、百姓化的视角谈家风议家风,挖掘普通家庭健康文明的好家风,并将在各主要媒体展出宣传,实现百花齐放春满园的最佳效果。另一方面从家庭成员个人素质入手,通过"新农村·新生活"等主题培训活动,针对特定人群,开展以家庭伦理道德、家庭教育、文化娱乐、身心健康、家居美化净化为主要内容的培训工作,以提高其自身修养,成为家风建设的支柱。 □本报通讯员

新闻推荐

铭记9·18 防空警报响彻全市

▲淄博职业学院学生快速有序地疏散到地下人防工程晚报讯(记者孟书祥通讯员于昉)刺耳绵长的警报声响彻淄博上空,提醒着市民增强国防观念,提高对防空警报信号的认知能力……昨日上午10时,随着...

淄博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淄博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