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琉璃灯工我的终生舞台

淄博晚报 2017-08-21 12:13 大字

孙凤军

编者按

琉璃灯工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历经几千年发展经久不衰。所谓“灯工”,是利用玻璃棒或者玻璃管在高温焰口加热熔融,经过不同程度的软化后,利用拉、剪、钳、绕、粘、弯、吹等手法快速塑型,在瞬间产生无限的创新可能性。这项浴火而成的艺术,赋予琉璃姿态万千、流光溢彩。今年陶博会玻璃琉璃展区,琉璃灯工艺术品将绽放新精彩。

从职业到事业“葡萄孙”名声在外昨日,记者来到孙凤军位于博山区大辛社区居委会的工作室时,他刚刚放下手头制作的“挂霜葡萄”,呈现在记者面前这双能够“化腐朽为神奇”的手引起了记者注意。

指尖皲裂、粗糙,指关节凸起,指甲还泛着微黄……这是一双怎样饱经沧桑和“烤验”的手!

“干这行50多年,都是近距离烤火作业,难免这样。除了会裂、有些疼痒,倒也没什么。”话语间,孙凤军微笑着将琉璃制作技艺的艰苦轻描淡写。

2015年,孙凤军被中国日用玻璃协会正式授予“中国琉璃葡萄孙”称号,与“中国石榴王”王乃宝、“中国孙氏琉璃鸡油黄”孙即杰齐名,成为博山琉璃的杰出代表之一。

出生于博山琉璃世家的孙凤军,12岁就开始随父学艺,1968年,16岁的孙凤军进入博山美术琉璃厂,开始琉璃灯工工艺品的制作。90年代琉璃厂破产后,他曾自己成立公司生产琉璃空心珠,一度远销国外,备受青睐。“现在想来,那几年生产琉璃珠的经历也为我之后的‘挂霜葡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孙凤军告诉记者。

琉璃灯工,看似操作简单,其实极其复杂。为达到灯工作品与实物色泽一致,甚至需要经过数万次的反复调色实验。喷火嘴的温度可达400—800摄氏度,灯工艺人不仅需要熟练掌握加热塑形技巧,而且需要具备极强的耐心和毅力。“正因为环境艰苦,年轻人根本不愿意干。”孙凤军说,12年前他硬将儿子从黄岛原本已小有成就的工作单位拉回博山老家,跟他从头学起琉璃灯工技艺。眨眼已是一个甲子,从并不热衷到十分热爱,看到儿子的每一分成长,孙凤军都甚是欣慰。

从业50余年在创新中坚定前行

池塘中,直径足有15公分的荷叶错落有致,覆满清晨的露珠、青翠欲滴;一朵朵含苞待放的莲花点缀其间,仿若国画着色的素雅花瓣经脉分明,令人心生欢喜;一只蜻蜓翩翩而至矗立荷尖,轻盈的翅膀折射出五彩的光……这是山东省玻璃(琉璃)艺术大师孙凤军和儿子孙磊不久前刚合作完成的一件新作《连年有余》,在传统琉璃灯工技艺上赋予的多个创新,令人大开眼界。“葡萄孙”的名号,在琉璃界响当当。从事灯工艺术创作50余年,孙凤军在传承博山琉璃精华的基础上,一直致力于创新灯工技艺,开创了自己独特的“孙氏”葡萄灯工风格。2015年,被授予“中国琉璃葡萄孙”荣誉称号。

“琉璃白菜、石榴、葡萄造型由来已久,怎么能有所突破,做出自己的特色?”孙凤军说,灵感来自偶然,却也是常年不懈钻研的结果。2015年初的一天,小孙女给他端来一盘洗过的葡萄。“上面的霜还没洗干净呢。”孙凤军看了一眼说,话音未落,葡萄上的这层霜在他眼前又闪了一下。“如果灯工葡萄也能挂霜,岂不更加逼真形象?”孙凤军说,经过2个多月进葡萄园反复观察和在工作室的不断试验,挂霜葡萄作品《岁岁平安》终于呈现在众人眼前,当年就让他摘得了无数荣誉。

“唯有创新,才能赋予这项传统技艺崭新的生命力。”孙凤军说。他制作的《富贵牡丹》借鉴国画的颜色,花瓣由深到浅呈现渐变色;他制作的《连年有余》荷叶采用了新工艺,做出灯工所不能及的大,蜻蜓翅膀则选用了新材料,可以多角度展现不同色彩……“琉璃灯工技艺面临的最大困境就是后继乏人和缺少创新,只要破题,这门艺术就一定会迸发新活力。”孙凤军满怀信心地说。今年,他已经66岁,因为热爱,他早已将琉璃灯工艺术当做自己的终生舞台,在创新中前行,他乐此不疲。

(晚报记者赵瑞雪)

新闻推荐

讲故事 说历史 话亲情 促交流 弘扬齐文化 两岸一家亲 ——2017海峡两岸齐文化节精彩撷影

嘉宾参观齐文化展馆海峡两岸齐文化研讨会合作项目签约非遗传承人吴立波现场展示古器物拓制技艺非遗传承人李俊真展示临淄花边制作技艺嘉宾为2017海峡两岸齐文化节开幕剪彩观看蹴鞠表演淄博市政协...

淄博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淄博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