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骥伏枥”志千里 ——记牛廷福藏报馆

半岛都市报 2021-09-11 01:26 大字

王青荣

8月27日,青岛文联家史与传记研究会王宝明、徐砾、王青荣一行,赴淄博市张店区环翠路和科技苑橙香村牛廷福藏报馆,对首届全国纸品收藏十佳人物牛廷福进行了专访。

走进“牛廷福藏报馆”,站在被老报纸挤压得有些逼仄的房间里,面对摞得满满、一排排整整齐齐,一行行标有报纸名称和年月的老报纸,历史的无数个瞬间、无数个镜像,立体般纷至沓来。这里共藏有各类报纸两万多种、200余万份,约60万吨、100立方米,规模之大,让人震撼。

第一次发现,老报纸竟会有如此迷人的味道。1949年前的《申报》《大公报》《民国日报》《救国时报》《晨钟》《红旗日报》《抗敌报》《晋察冀日报》等一期不落。更让人佩服的是《人民日报》自创刊截至2016年底如数珍藏。还有1949年4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行的《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号外,由于当时发行量小,加之战事等缘故,目前在国内,这份很有可能是孤品!尤为珍贵,被视为“镇馆之宝”,被中国报协评为“中国集报精品”。

牛廷福1958年出生于山东桓台,17岁开始集报,至今46年。2005年创办“牛廷福藏报馆”,2012年,该馆被中国报业协会集报分会评为全国五星级家庭藏报馆;2017年,入选“首届全国纸品收藏十佳人物”。

马克思说:“报刊是促进人民的文化和智育发展的强大杠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牛廷福借用旧报纸釜底抽薪挖掘抽绎编出鲜为人知的中国好故事,《日本报纸记录的侵华史实》《历史的记录——老报纸珍藏版》《中共早期党报图录》《百年报纸看淄博》把百年中国百年世界的历史真相大白于天下。

牛廷福祖辈皆农民。1976年2月,他成为一名粮所亦工亦农的临时工,有机会看到《人民日报》《大众日报》。当别人将报纸包装东西、擦玻璃,或看过的报纸随手废弃,他却如获至宝,每天集报、目不暇接地读报成为他的最大乐趣。许多年以后,他才意识到这应该就是他痴迷集报的“启蒙”。通过收集林林总总的报纸信息,他学会了制作养猪用的发酵饲料、细菌农药,学会了种植平菇、猴头菇,涨了知识,增加了经济收入,尝到读报集报的甜头。他的“集报”生涯由此开启。

后来,牛廷福“扩大”了集报范围,到废品收购点、农村集市、文化市场、古玩城,几乎所有可能有老报纸的地方,都会出现他“寻宝”的身影,“集报嗨到成迷”。

“手头有货,底气就足”,他开始参加全国各地集报活动,广交天下藏报人。十几年前,结识辽宁省一位年过七旬的张姓老人。张大爷的集报成就,在全国名列前茅,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集报,工资几乎全部花在这上面,为此,家庭关系搞得挺紧张。牛老师在一次顺道拜访时,老人道出苦衷,儿子50多岁,患有重病,还没有自己的房子住。为此,老人想变卖一部分心爱的藏报,牛廷福看了怦然心动,都是日本人出的报纸!他又一次东挪西借,从张大爷那里买了回来。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前夕,牛老师用这些报纸编了一本书,《日本报纸记录的侵华史实》,这既是日本侵华的自供录,也是日本侵华的铁证!有些内容,填补了国内抗战史料的空白,成为绝世珍贵版本。

接下来,《解放战争报纸号外》《老报纸记录的抗战》《历史的记录——老报纸珍藏版》《中共早期党报图录》《百年报纸看淄博》……一本接着一本。中国新闻史学界泰斗方汉奇评价说:“这些书不少都堪称传世之作。其中有些对新闻史的研究将起到重大参考作用。”

2005年,牛廷福创办“牛廷福藏报馆”,2012年,该馆被中国报业协会集报分会评为全国五星级家庭藏报馆;2017年,他入选“首届全国纸品收藏十佳人物”等光荣称号。那个庞大的资料库,那些“散装的百科全书”在牛廷福眼里,是内涵无限扩大的宝藏。他将收集的报纸物尽其用,不仅自费出书宣传中国历史、党史,还通过巡展的方式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国史、党史,中华民族光荣史、耻辱史的爱国教育展览,并以《百年报纸看淄博》8开大书,为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献出一份厚礼。

新闻推荐

“小板凳拉呱”

3月26日上午,桓台县城区街道兴华社区党委举行了“小板凳拉呱——话民情听民声知民意解民忧”活动。县人大代表...

桓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桓台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