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王氏家风系列之二 王之垣:正色立朝展宏图
□史继伟
明清时期,淄博出现了一个显赫的科举文化世家——桓台新城王氏家族。自明嘉靖至清末300余年间,家族出进士30名,举人52名,贡生158名,出仕为官者100多人,被誉为“齐鲁第一进士家族”。王之垣是这个家族家风形成的奠基人。
王之垣(1527-1604),王重光次子,字尔式,号见峰,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进士。他为官明敏干练,不徇私情,直言敢谏,严拒请托,官至户部左侍郎,追赠户部尚书,累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王之垣善于治家理政,晚年辞官归里,居家长达二十年,建家祠,修族谱,置义田,立家范,完善家规门训,编纂了家族第一部总结性家训《念祖约言》,撰写《历仕录》、《炳烛编》、《摄生编》、《百警编》等家规著作。
为父乞恤严拒索贿
嘉靖三十七年(1558),父亲王重光督木殉职。王之垣与兄长王之翰到京城为父亲办理抚恤事宜。当时是首辅严嵩专权,其子严世蕃主事,他当面向王家兄弟二人索要银钱500两,才给办理申请抚恤之事。王之垣和哥哥商量后,认为通过贿赂而获得的荣誉有辱先人英名,这并不是对父亲的孝顺和尊敬,于是毅然回乡。
回家后,王之垣带领兄弟子侄刻苦读书,靠真才实学博取功名,在家族掀起一股刻苦攻读、科举入仕的风潮。其兄弟3人、子侄9人先后考中进士,出现了兄弟、父子、叔侄同朝为官的盛况。
初仕荆州严拒请托
嘉靖四十一年(1562),王之垣中进士,任荆州府推官(司法官员)。将出京城之时,听说很多荆州士大夫想通过他走门路、通关节。他认为一人答应一件事情,那么每件事都会来说情,一人来说情如果答应了,那么人人都来说情怎么办?不如一切都不答应。所以一上任,他就严拒当地盛行的请托之风,就连张居正、曹都宪、纪山公说情也不答应。这种廉洁无私后来被首辅张居正所欣赏,他说:“王司理很有操守,我十分佩服。”
破除陋习仓场废斗
万历九年(1581),王之垣任户部左侍郎,总督仓场,掌管太仓。上任后到仓库巡查看到一只斛斗(古代量器)非常大,询问吏卒,回答说:“每次粮食到仓,仓库主管人员每人先要一斗,这是多年以来的老规矩,也是运粮人心甘情愿的。”王之垣厉声驳斥道:“岂有此理,即使用常规斛斗给仓库主管拿粮食,那也是徇私枉法,何况还单独做一大斗。”于是下令革除这一陋习。
同一年,户部要修缮总督仓场,预算大约用百金,主管官员说:“修缮费用按照惯例,应该由下边各仓出钱。”王之垣说:“岂有此理,这和用大斗要粮食有什么区别。”于是,向户部尚书张心老汇报此事,让户部拨款修缮。
王之垣仓场废斗向陋习开刀之举,与其父王重光不畏权贵制定上谷新政之事有一比。无独有偶,王渔洋也继承了这种家风,111年后,又有破除陋习革除样钱之举。
勤俭持家怒撕绿纱裙
王之垣天性俭朴,而且历经艰辛,经常对子女讲述他年轻时贫困窘迫的事情。他只穿布衣,吃清淡素食,吃饭从不吃两个以上的菜。
一日,他在书房看到架子上搭着一件绿纱裙,询问之下知道是孙子王与籽的衣服,非常生气,亲手把衣服撕裂,说:“这种衣服是败家子穿的轻浮衣服,没想到我家里竟然也有,实在太可恶太可恨。”并且写信给在京为官的儿子王象乾,怒斥其要严管子女、勤俭持家。
家国情怀教子忠孝
万历十七年(1589),王之垣长子王象乾进右参政,分守口北道,驻宣府。临行前,王之垣教诲道:“我们家世代都是儒生,朝廷委任你驻守边塞,兴起战争是为不慈,违逆朝廷的命令是为不忠,但不能以仁慈而不忠于朝廷。”催促王象乾赴任。
后来,王象乾将入蜀,念及父亲年迈,不想动身,王之垣说:“朝廷重视西南,岂是臣子顾家的时候?如果你认孝为忠,恋恋菽水之欢(奉养父母,使父母欢乐),这并不是我的意愿。”王象乾走后,王之垣又派人叮嘱他以国事为重,王象乾于是在西南鞠躬尽瘁,顺利平定西南叛乱。
新闻推荐
“书香淄博·全民阅读”第十三届淄博市读书节作家新书见面会暨捐赠仪式现场郑峰在疫情防控形势向好的今天...
桓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桓台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