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亩地,只种玉米小麦,年均利润200万元以上 大学生李海林种地有诀窍
▲李海林正在晒场查看玉米收成。10月13日,随着播种机轰鸣声的停歇,李海林4天前刚收完的5000亩玉米地,已全部种上了小麦。“三秋”大忙,对李海林和他的5名员工来说,也就只有6天左右的时间。
初步盘点收获的玉米,今年产量稳超500万斤,毛收入超过500万元;加上小麦的收入,今年总利润在200万元。“种这些地,对我们来说很轻松,可以说跟玩差不多!”种着5000亩地,李海林没有感到有多难。李海林的老家在桓台县田庄镇小寨村。因为敢种地、会种地,在当地,他已成为“明星”:十里八乡的群众佩服他,镇里、县里的领导及职能部门也很关注他。
李海林有啥背景,他又是怎么种地的呢?
2005年,李海林从重庆工商大学毕业,随后就在江浙一带闯荡,搞过设计,做过工程。2013年,在一次跟种着40多亩地的父亲交流时,李海林敏锐地意识到,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规模化种植将是大趋势。
方向明确了,说干就干!2013年,李海林回到老家,先在村里流转了100亩地,后来又在新城镇流转了600亩地。流转的这些地,他没干别的,全部种上了玉米和小麦。牛刀小试,虽然没有挣钱,但也没有赔本。经过这番尝试,李海林意识到,单纯种玉米和小麦,规模还是太小。2013年12月,李海林注册成立了“博润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第二年合作社就在桓台与邹平交界处,以每亩1000元的价格流转了5000亩地。
由于规模够大,李海林享受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和优惠,如一些大型喷灌及植保机械由省里免费提供,每亩有125元的种粮补贴等。因为有规模效应,一些专业的农业服务机构也主动前来谈合作,李海林最后从邹平挑选了一家实力强的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合作伙伴,平时的耕耙播种收等环节,全部交给这家专业的合作社。由于作业面积大,达成的又是常年合作,所以合作方要价不高。“另外,我们跟农资供应商谈判时也很容易,能够实现质优价廉,所以从投入上,我们又省下一大块!”李海林介绍说,“我们买的种子,厂家是定期上门服务,所以尽管平时管理较为粗放,但我们的产量一点不低,玉米平均亩产量稳定在1200斤以上,小麦的亩产量也稳定在1000斤以上!能节流、善开源,这就是我种地能挣钱的最大窍门!”另外,李海林种地还善于抠技术细节:如玉米他都比别人晚收几天,单单这几天,每亩都比别人多收50多斤,5000亩地,一下就多出25万斤!
尽管有5000亩地,但合作社内搞管理的也只有5名员工,平时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巡视,与合作伙伴打交道,订购种子和肥料,收获和播种时明确地界,监督作业质量。李海林介绍说:“其实,平时也就只有一个人,骑着电动车定时到地里巡视,只有到农忙时,5个人才全靠上,平时大家不耽误干别的!我是我们村的村支书,平时工作重点在村里!”而5个人的劳务费,一年不超过12万元。
为了保证颗粒归仓,去年8月份,李海林投资300多万元,新上了粮食烘干设备,一天300吨的处理能力,保证了即使在收粮时遇到阴雨天,也不会有任何的损失!
通过几年的摸索,李海林种地已经有了自己的模式和路数:规模化,机械化!成本控制也有了诀窍:重节流,多开源。李海林粗算了一笔账:每亩地年产粮2200斤左右,毛收入2200元左右,全部成本支出1700元左右,所以我种地还是很有账可算的。
新闻推荐
受台风“利奇马”影响,桓台县出现持续强降雨天气,马桥、荆家等镇部分村庄、企业出现严重灾情,给人民群众的财产和企事业...
桓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桓台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