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传圣贤迹,笔留千秋业 张肇仁书画集《篱边滴墨》序

淄博日报 2019-08-10 06:17 大字

□陶安黎

张肇仁先生在他七十七岁的这一年,为自己结集印制的第七本书画集取名《篱边滴墨》。七十七与七,总觉得这些数字意味深长。也许当幼年的张肇仁抱着父亲给他的那册厚厚的本子,在上面画笤帚的时候,一条连接传统文化的艺术之路已经在他的前方徐徐铺开了。

张肇仁先生出生在桓台县的一个农民家庭,几乎是刚学会了走路,便自己画画。那个厚本子上,除了长短横竖、形状各异的笤帚外,还有院子里堆放的各色杂物,看见什么就画什么。这算得上是张肇仁先生最初的写生课了。当年家境贫寒,但在张肇仁童年的心目中,这个简陋的院子就是他的全部世界,这个世界是那么美好,以至于那篱笆墙和柴门,也始终伴随着他的记忆。“篱边滴墨”,是一个意象,也是一种回望,更是一份情怀。

自2002起,张肇仁先生心无旁骛,徜徉于传统文化之林,寄心于书画翰墨之境。每天暮鼓晨钟相闻,青灯古佛相守,翰墨丹青相伴。超脱世俗,淡泊从容,安贫乐道,气定神闲。清癯的面容透着澄澈,健朗的身体显出笃定。不由让我想起张肇仁先生那幅松树图的题词——“独居深山岂慕荣,立根悬崖岩石中。”这是传统文化长期熏染出的气质,是儒释道精髓日益渐悟的学养。

从《二十四孝图》《心香》《五百罗汉朝观音》到《传统文画》《观音宝像》《敦煌宝典》……一本本精美而厚重的诗书画集,禅意氤氲,静水深流。无论笔墨、造型,还是章法、意境;无论花鸟山水,还是圣象宝典,无不庄严殊胜,栩栩如生。正如张肇仁先生所言,“画到妙处,似有神来之笔。”

虚静,幽远,同时又亲切平和。这是张肇仁的画作给人的第一印象。而笔法稳健,墨气清雅,由“画迹”而观“心迹”,是张肇仁先生直抵心灵的笔力。画中纯正的气息在细细品察之后会让观者体会类似坐禅的意境。张肇仁先生的画作需要“读”,而不是“看”,而他的书法则需要“悟”,而不是“观”。即便你是书画的门外汉,只要读进去了,只要悟进去了,便会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感受。因画而静,由静而定,由定生慧。这一刻你会觉得全身充溢着静气,喧嚣的世界仿佛离开我们很远。这一刻,惟有头脑的宁静,心灵的沉静,身体的松静。在静之上,一片光华,一片澄明。

张肇仁先生的画作笔法出传统,而不为传统所困,笔底求变又不因时尚易志,不求雕饰,浑朴自然,书卷气与禅味相融相合。细读其作,又会感受到作者的宽和圆厚,温润容雅,敛意收心,仁德祥和。

从“见山是山”到”见山不是山”,再复归“见山仍是山”。张肇仁先生的画不仅在于形象,更在于背后的意境。

张肇仁先生常说:“自己所画所写,为的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古圣先贤的智慧,让人学会如何活着,如何做人,如何解忧破烦,如何断除私欲。”

张肇仁先生没有受过学院式的绘画教育,在一篇自序中他这样自谦道:“一介农夫,无缘投师,闭门造车”。然而,正是这位无师自通的画家,以圣贤为师,以传统文化为师,几十年如一日,勤勉笔耕,临池不辍,画出了当代那些急功近利热衷炒作的艺术家无法企及的作品。

谈到自己这些年来的创作经历,张肇仁先生说起这样一件事。画五百罗汉是一个大工程。因罗汉们神态各异,需素材资料,正好陕西的一位企业家在北京旅行时购得一本《五百罗汉塑像》,在路上偶尔听人说起淄博有个张肇仁先生正在画五百罗汉,一路打听着来到淄博,把这本画册亲手送给了他。张肇仁先生还提到,画传统文化经典需要上品的笔墨纸砚。北京荣宝斋的热心人士得知此事,及时送来上好的文房四宝。

每当说起这些,张肇仁先生心存感激,心怀感恩。在他看来,这既是贵人相助,又是因缘和合。

“修己以清心为要,处世以慎言为先。”这是张肇仁先生的处世之道。

“人生几何,当须精勤。断恶修善,个人身心和谐,家庭和谐,社会自然和谐矣,如斯吾愿毕矣。”这是张肇仁先生的愿望。

“墨传圣贤迹,笔留千秋业。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这是张肇仁先生的写照。

生命,是一树花开,或安静或热烈,或寂寞或璀璨。在这喧闹的凡尘,我们需要有适合自己的地方,安放自己的灵魂。而对于张肇仁先生来说,篱边滴墨,墨香禅韵,小窗竹影,疏柳淡月,洗却铅华,修己以敬,心如莲花。这便是他为自己的人生做出的最好阐释。

是为序。

新闻推荐

淄博市人大执法检查未达序时进度问题清单

序号区县和检查组问题类型具体问题未达到序时进度情况及原因1桓台县第2组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桓台县3个危废综合处置项...

桓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桓台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