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振兴”的桓台力量

淄博日报 2018-08-17 09:44 大字

近年来,桓台县不断繁荣乡村文化,挖掘乡土记忆,培育文明乡风,让文化价值在乡村振兴中得到充分释放,有的村举办了高档次“村晚”,有的为村里的好媳妇、文明户等现场颁奖,有的还把乡村“压箱底”的历史传说搬上舞台,这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乡村文化生态,成为乡风文明的载体,反哺着乡村振兴,形成——

□本报记者李倩

通讯员李金雁田欣胡正鹏

“水清清,天蓝蓝,碧水荡漾,鸟儿舞翩翩;云淡淡,星闪闪,蝉鸣蛙喧,月儿笑开颜……”

每天晚上,桓台县起凤镇西三村文化广场上欢歌笑语,村民们尽情歌舞,通过自编自演的节目赞美美丽乡村建设。

从渔洋故里到马踏湖畔,从马桥文化艺术节到田庄辕固文化节,从少海社区艺术中心到薛庙村百姓大舞台,如今,如火如荼的文化活动在桓台城乡遍地开花,全年连成串,天天不断线。

近年来,桓台县不断繁荣乡村文化,挖掘乡土记忆,培育文明乡风,让文化价值在乡村振兴中得到充分释放,有的村举办了高档次“村晚”,有的为村里的好媳妇、文明户等现场颁奖,有的还把乡村“压箱底”的历史传说搬上舞台,这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乡村文化生态,成为乡风文明的载体,反哺着乡村振兴,形成“乡村文化振兴”的桓台力量。

乡村记忆留住形守住魂

每逢周末或节假日,不管是华夏粮仓博物馆,还是位于唐山镇的八里庙老醋店博物馆,都会迎来很多回忆乡愁的群众。人们走进这些风格不一的博物馆,看老辈人使用过的农具,听着传承人对传统技艺的讲解,形成独特的乡村游。

乡村承载乡愁,是许多人的心灵故乡。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文化却一度荒芜了,一些老艺人、老匠人手头的手艺、民俗也面临着无人传承的窘境。针对这种情况,桓台县注重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蓄积推进乡村振兴的持久动力,充分利用公共文化场所、到农村演出、镇村文艺调演等方式,在镇村广泛开展有关孝行善举、国学经典、非物质文化遗产推介及技艺展示、传承等传统文化活动。在严格保护文物的同时,加大对具有鲜明乡土特色的历史遗存、历史印记的建筑、农具、古树名木等的保护、保存与展示,最大限度留住“乡村记忆”。

非物质文化遗产马踏湖芦苇宫灯是中国彩灯中富有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第五代传承人田江承对记者说,湖区村民历来有编织苇筐、苇篮的传统,苇编成为湖区人代代传承的拿手技艺。过去村民大多在农闲时节编织自用,没有形成产业和规模,随着马踏湖区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很多游客把苇编作为一种工艺品争相购买,原来村民眼中的日用品变成了市场上的紧俏货,小小的苇编孕育出巨大的商机。目前马踏湖区以芦苇画、工艺苇帘等为代表的农村文化产品畅销全国,辐射欧、美、日等国际市场,带动当地农民年均增收近万元。如今制作芦苇宫灯的手艺人越来越少了,田江承表示,愿意无偿将自己的技艺传授给大家,让芦苇宫灯这门手艺不断代。为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桓台县专门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抢救面临断层的文化遗产。“成立协会后,我们这些传承人就有娘家了,这对我们也是很大的鼓舞。”田江承感慨道。

“农村文化资源丰富,传统手工艺、老物件、民间说唱等都具有很大的挖掘潜力。除了有形的资源,还有许多无形资源,盘活这些资源都能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丰富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县文化出版局局长宗树高介绍,桓台县先后进行了数次集中普查,初步摸清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与分布状况,共走访了非遗传承人(老艺人)2000余人,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图片、视频、文字等形式被记录下来,对特别有潜力的项目进行扶持,促进产业开发。目前部分传承人已创办了家庭作坊,注册成立了公司,安排了大量就业人员。“非遗”产品及衍生品企业围绕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和深化,传统工艺类企业依托科技和“互联网+”等现代技术,不断延伸产业链,涌现出一批“非遗”创新企业。

与此同时,桓台县还充分发掘乡村的传统文化和民族风俗,使其凝聚人心、淳化民风,推动乡村振兴。建立“乡土文化人才库”,加大定向定点分级培训,完善培训计划和机制。组织专业文化干部建立村级联系点,形成城乡人才联动帮扶机制。初步建立一村一名文化管理员、一名文化带头人机制。开展最美基层文化工作者、最美基层文艺团队、最美群众文艺明星的“三个最美”评选活动,激发基层组织、参与和创造性开展各种文化活动的积极性,提炼了本土文化特色,使得乡村气息更为浓厚,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文化支撑。

百姓大舞台

一年红火一年

浑厚的唱腔、优雅的歌舞、逗乐的表演……空闲时节就去百姓大舞台一展风采,对于马桥镇村民来说,这些都已成了司空见惯的事情。特别是作为在当地已颇具名气的一档文化艺术节,今年已举办第四届了,从4月份开幕以来,“五一”、“七一”、一直延续到国庆节还将举办系列活动。“这几年,我一直参加文化艺术节,感觉主办方越来越用心了。”作为文化艺术节上的主唱歌手,崔香梅不仅是马桥镇唱响艺术团团长,还组建了自己的“化蝶乐队”,“这几年不管是文化下乡,还是镇上的春晚,都给我们这些草根歌手提供了广阔舞台,越唱越自信,最关键的是提振了大家的精气神!”崔香梅感触颇深。

“百姓大舞台”是桓台县一个创新文化品牌,2017年获评全市自主改革创新经验之首,其“政府搭台群众唱戏”的模式在全市得以推广,在刚刚结束的全市20项创新改革经验推广推介第三方评估中又名列第三。

群众唱主角,草根成网红,“主角与配角”的转换,为基层文化活动注入新动能新活力,极大地调动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据了解,桓台县每年组织开展“乡情乡音·送戏下乡”活动300余场、中心文化团队村村行演出1000余场、农村公益电影放映4000场、培训农村各类文艺人才2000人次。今年年初就组织开展的“我出彩我是桓台人”文艺人才选拔活动,先后走进各镇(街道)、部分企业,结合文艺演出等形式,组织开展了200余场(次),选拔群众文艺明星100余人,搭建起全县文艺人才交流展示的平台。同时,指导各镇、村挖掘本土文化资源,以移风易俗、乡风文明、传统民俗为主要内容,开展“一村一品”特色文化项目创建活动,努力实现一镇一支特色中心文化团队、一村一支特色文化活动分队,培植具有鲜明镇域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

从文化设施建设到文化活动开展,群众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文化红利。近年来,桓台县实施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提升工程,以打造示范性村(居)文化大院作为强化基层文化阵地建设的重要抓手,推出一部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先进典型,预计到2020年全县一级标准的综合文化站将达到5处,二级标准的综合文化站达到4处。全县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具备示范性藏书量1500册以上的、有完备数字设备的农家书屋数量将达到200家,卫星农家书屋100家。提升建设一批示范性广场戏台子,到2020年全县建成农村文化广场戏台子100处。同时,加强对经济薄弱村文化大院提升的扶持力度,让经济薄弱村在乡村振兴中达到文化基础设施的均等化。

文明新风

从乡村吹来

前不久,一场群众性的象棋邀请赛在起凤镇辛泉村新建成的村委文化广场举行,来自全市的60多名象棋爱好者,齐聚一堂,切磋棋艺,现场煞是热闹。

去年,辛泉村积极争取各级财政资金160余万元,实施了村庄“五化”工程,完善基础设施,将村内多处脏乱差的空闲地建成5处文化广场。村南面建成以双拥共建为主题的白杨广场,村西面建成以记忆乡愁为主题的思源广场。在此基础上,辛泉村发动村民,自发组织,成立了棋牌、书画等7个文体协会。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密切邻里联络和交往,无形之中化解了群众矛盾,从而提升了村庄活力,推动了村内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辛泉村村主任胥家铭告诉记者,在省级美丽乡村的创建过程中,辛泉村提出了“用善治善举,赢民心民意”,坚持“五化提升做前提、暖通产业壮基础、村庄文化为支撑、乡风文明是根本”的治村理念,齐心共举打造“三十姓氏、和睦亲居,千百村民、同心筑梦”的秀美辛泉。

村风文明了,民心聚起来了,为乡村振兴注入不尽动力。近几年辛泉村村民为村庄干义工做志愿者的越来越多了,每年重阳节村内30余名妇女争做敬老志愿者为老人包水饺,秸秆禁烧期间老党员、老年人争当禁烧志愿者,在修建篮球场、安装LED路灯,村庄绿化管护、环境卫生清理等村庄公益事业中村民累计贡献志愿义务工近万个。

如今,行走在桓台城乡,文明新风拂面来,文化活动红红火火,乡村博物馆人气倍旺,更多的群众还走进乡村书屋,汲取营养,获取知识……一股文明新风从乡村吹来。

新闻推荐

一大早被查醉驾还无证

晚报讯(记者冯艳辉通讯员杨丽毕文卿)昨天记者获悉,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张店大队民警查获一起醉驾违法行为,驾...

桓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桓台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