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城融合:打造创新发展新动力

淄博日报 2018-04-09 10:41 大字

市科技局局长于秀栋深入企业调研“校城融合”项目开展情况。□本报记者周荣顺通讯员徐以强

2016年4月,淄博市与山东理工大学签署《校城融合发展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淄博市校城融合工作正式启动。去年出台“人才新政23条”确定,把融合范围拓展到驻淄所有高校,推动学科链与产业链紧密对接,全市校城融合加力提速。截至目前,已组织实施校城融合发展项目106项,拉动科技创新投入6亿多元。

发挥学科优势激发创新活力

让学科链精准对接产业链,充分激发创新活力,淄博市将校城融合的着力点放在学科产业对接工程、高端人才汇聚工程、产业升级助推工程等九大工程,今年又细化为18项重点工作,每项工作都确定市直牵头部门和理工大学对接部门,明确了市直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工作要求,将随意的、零散的、碎片化的合作整合成为系统的、有计划的、有针对性的合作,形成了“地方政府搭台、高校人才支撑、企业产业带动”的校城融合新模式,为推动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增添新动力。

“大学因城市而兴,城市因大学而盛,实施校城融合发展战略,就是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和学科优势,以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为主攻方向,搭建创新合作平台,实现高校科技、人才、学科与淄博市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精准对接,打通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最后‘一公里\’,营造高校和地方‘共生共荣、共建共享、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市科技局局长于秀栋说。

校城融合战略实施两年来,按照《合作框架协议》的要求,各部门细化方案,全力推进校城融合战略的实施。

市委组织部围绕校城联合招才引智,建立了高端人才汇聚工程协作机制、高端人才联合培养工作机制,并从拓宽培养渠道、人才工程联合申报、培养平台联合搭建等方面制定了相应的措施。

市委宣传部围绕新型智库建设,提出了整合各方力量组建淄博发展研究院,围绕文化名城建设,联合理工大学齐文化研究院全面推动齐文化开发,创作齐文化内涵的影视作品和舞台艺术作品。

市经信委从加强产业研究和创新机制建设、推进“互联网+制造业”发展、支持校企合作平台建设、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加快工业设计等方面制定了具体工作目标和措施。

市科技局把成果转化的研发基地、众创空间、专业孵化器和成果推广平台,统筹纳入到转化的全链条中,形成了从“成果产出”到“产品形成”“企业创办”“资金扶持”的全链条转化模式,涵盖了成果转化的筛选阶段、孵化阶段以及推广阶段的全过程,为成果转化提供专业技术服务,让“书架”上的成果,快速顺利走向市场。

企业进校园成果出校园

当今世界,创新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知识创新已经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数据统计显示,我国国际科技论文数量位居世界前茅,但科技成果转化率仅约为10%。

走出实验室,科技才是生产力,如何走出科技成果转化的低效泥潭?

突破体制樊篱,依托高校的科研实力,搭建起校企合作创新平台,促进双方联姻,实施两年来的成果显示,“校城融合”无疑有效加快科技成果解冻的速度,提高科技成果转变为生产力的精准度。

重山光电集团与山东理工大学合作,组建起氟化碳材料联合实验室,重点针对国际上高科技、高性能、高效益的新型碳材料研究热点的特种氟化碳材料的生产与应用、锂氟碳电池关键材料等核心技术展开攻关。目前,氟化碳纤维的中试车间已经正常运转,是国内首家实现氟化碳纤维和氟化石墨烯量产的企业。经过权威检验,材料性能和生产工艺都稳居国内同行业前列,其综合性能已经与日本进口产品持平。

淄博正华发泡材料有限公司与山东理工大学毕玉遂教授共同研发的“新型发泡剂CFA”被淄博市列为重点支持校城融合项目。“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研发工作已进入收尾阶段,不日可进入产业化生产。届时,我国在该领域可媲美欧美等发达国家,将对世界聚氨酯工业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董事长侯永正向记者介绍说。

山东理工大学材料学院乐红志博士与淄博天之润建陶有限公司合作,成功研发出赤泥透水砖,一举破解了多年以来摆在企业和政府面前的难题,经国家建筑材料工业陶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及国家陶瓷与耐火材料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放射性、重金属溶出等指标均符合和优于建筑材料要求。

为推进“校城融合”向纵深发展,在与理工大学合作的基础上,今年淄博市将支持资金增加至6000万元,在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平台建设、社会发展研究、人才引进等方面,鼓励支持驻地所有院校与淄博市创新型企业开展合作,共同承担校城融合发展计划项目。截至目前,共组织实施校城融合发展项目106个,其中平台建设类项目11项、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类项目79项、社会发展研究类项目16项,拉动科技创新投入6亿多元。

借助校城融合这个平台,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力度。引进了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温广武、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省政府人才引进一事一议获得者兰玉彬等一批高层次人才。同时,为提高项目合作的精准性和有效性,淄博市建立了校城融合企业技术需求库和专家库,面向理工大学发布了97项企业技术难题,面向企业发布了理工大学242位专家的研究成果。

搭建创新平台实现全域融合

围绕淄博市传统优势产业,发挥高校人才优势,先后建立山东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鲁中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构建集战略规划与咨询、应用研究与孵化、人才培养与引进等功能为一体的创新平台。

围绕构建环山东理工大学创新创业孵化圈,加快推进鲁中创业创新中心建设。建成12000平方米的“大红炉”众创空间,被认定为国家级众创空间,现入驻创业项目100余个,入驻教师30余位、学生200余位。

打造新型智库平台。发挥理工大学人才密集、馆藏资源丰富等优势,组建淄博发展研究院,承担发展规划、咨询论证等政府外包服务。目前,委托该研究院编制的《淄博市与山东理工大学校城融合发展五年规划》、《齐鲁创业创新谷功能定位研究》、《淄博市生态红线区域保护条例(草案)》已基本完成。

加强指导引导,推动理工大学与各区县的校地合作。目前,11个区县已与理工大学进行了全方位对接洽谈,推进校城融合向全域发展。张店区设立3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校城融合发展,并积极协调为理工大学提供“人才公寓”,以租用的形式为学校新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提供住房保障;淄川区与理工大学联合成立了双人制领导小组,就共建山东理工大学淄川研究院、中国锻压装备制造交易基地等平台签订合作协议;博山区、桓台县、沂源县就在当地成立山东理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达成意向;高新区与理工大学合作建设山东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提供办公及研发用房和运行经费支持;经济开发区将张江淄博科技产业园6号楼提供给理工大学建设大学科技园,10年内给予免费使用和相关配套优惠政策支持。

“校城融合,就在于大胆突破创新举措,把科研成果从实验室中解放出来,变成现实的生产力。”于秀栋表示,下一步,校城融合工作将按照市委、市政府新出台的《关于推动驻淄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的要求,发挥各驻淄高校特色优势,分别引导制定校城融合发展战略工作推进方案,统筹推进校城融合发展;以项目组织实施为着力点,为校城发展提供新动能;建立从申报、评审、立项、实施、监管、验收、信用的全流程管理,确保项目顺利实施、落地见效,实现以财政资金的“小投入”,撬动科技创新的“大投入”,换来经济发展的“大收益”。

新闻推荐

淄博市筹集431万元救助两癌贫困母亲

晚报讯(记者孟书祥通讯员左瑞霞陈晋娟)“谢谢妇联同志的关心和救助,谢谢……”在桓台县马桥镇北三村,村民张梅眼含热泪连声道谢,紧紧握住妇联同志的双手久久不愿松开。昨日上午,市县妇...

桓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桓台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