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节地生态葬式呈多样化趋势 深埋不留坟头 给后人留一片净土

淄博晚报 2018-04-03 10:19 大字

晚报讯(记者刘琳通讯员朱敏静)没有墓碑,不建墓室,将骨灰深埋入土,与麦田、草坪、花树、大自然融为一体。记者采访中了解到,为深化殡葬改革,淄博市近年来已基本形成以深埋不留坟头和骨灰入室存放等传统节地生态葬法为主体,以海葬、树葬、花坛葬、草坪葬、壁葬等新型节地生态葬法为补充的、较为完备的节地生态葬法体系。节约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是现代殡葬发展的必然趋势。

日前,记者在桓台县果里镇东付村看到,一眼望不到边的是绿油油的麦田,偶见零星的几个坟头,采访中,该村党支部书记吕令峰说:“这几个是新坟,骨灰一般深埋在60公分以下,过不了几个月就平了。”据了解,东付村共有1300多口人,耕地面积达到1200亩。这里没有建公益性公墓,也没有集中安葬区,深埋不留坟头的做法不会影响耕作,已经流传了很长时间。坟头会影响大型机械下地干活,所以看到的坟头基本都是新坟,很快就会平整好了。

记者分别来到玉皇陵公墓与德归园公墓两座经营性公墓进行了采访。在玉皇陵公墓,记者看到树葬是被较多人接受的节地葬法,20棵树下可安葬200具骨灰,园内有海葬纪念碑,参加海葬的逝者的名字可以免费刻到碑上。在德归园公墓,为了保存淄博市殡仪馆内的无主无名骨灰,2011年9月,淄博市民政局和淄川区德归园公墓共同建设了“淄博市无主无名骨灰纪念碑”,占地面积约200平米,地上部分为纪念碑,地下为骨灰存放区,现存骨灰515具,融公墓纪念设施和骨灰存放设施于一体。

据了解,淄博地域南北狭长,北部多平原、南部多山区,加之部分区县是上个世纪60年代以后划入,导致不同区县之间安葬习俗差异很大。在桓台、高青等北部平原地区,骨灰深埋、不留坟头和骨灰入室存放已成为主流安葬方式,节地效果好,群众认可度高。

针对不同区县安葬习俗的差异以及不同葬式葬法的群众认可程度,淄博市不搞“一刀切”,不限定公墓类型,而是鼓励区县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以满足群众安葬需求、节约土地资源为根本目标,差异化推进公益性公墓建设。北部平原县桓台,目前实行骨灰深埋、不留坟头的村居就有167个,占全县村居总数的46%,覆盖人口19.2万,占全县人口总数的44%,力争到“十三五末”选择深埋、不留坟头的村居比例达到80%。

节地生态安葬具有绿色环保的优势。在墓地越来越稀缺,人们的思想不断进步的情况下,节地生态安葬的方式也越来越多,选择节地生态安葬的人也逐渐增多。“如淄博市殡仪馆的海葬,龙山陵园的地宫(骨灰入室存放),淄川德归园公墓的自然葬和草坪葬,玉皇陵公墓树葬、花坛葬、壁葬等各种节地生态葬法,已经被越来越多市民的认可。”淄博市公墓管理处副主任焦成名介绍,结合实际情况,淄博市还将进一步完善相关的实施细则和服务标准,建立节地生态安葬激励机制,让市民享受到殡葬改革带来的实惠。

新闻推荐

听民声 解民忧 暖民心195

1、张店区市民来电反映,西五路御景国际小区东侧建筑工地昼夜施工,噪音扰民,要求处理。(责任落实单位:张店区政府责任人:区长王金栋)2、淄川区市民来电反映,双罗路自双杨镇白沙村至罗村镇小吊桥...

桓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桓台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