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创新驱动 激发活力 服务校城融合发展 ——山东理工大学科技体制改革探索纪实

淄博日报 2017-09-20 09:46 大字

大学的功能,可以概括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坐落在鲁中大地的山东理工大学与淄博市相伴相生,城市孕育着大学,大学滋养着城市。该校借助科技改革的契机,不断激发更多的活力,与这座城市融合发展。随着《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的实施,该校在服务社会、科研成果转移方面,与淄博市企事业单位合作更为密切——在过去5年近800项横向课题中,有超过60%来源于当地企业、落户于当地企业。此外,在承担的各类纵向课题中,也有15%的当地企业参加。

九大工程助推校城融合发展

2016年4月5日,淄博市与山东理工大学签订了《淄博市人民政府山东理工大学校城融合发展合作框架协议》,确定要立足淄博转型发展实际,着眼该校创建国内一流大学目标,充分发挥双方优势,加强沟通对接,全面深化合作,共同打造校城融合发展、创新发展新格局。协议提出了扎实推进一流大学建设工程、学科产业对接工程、高端人才汇聚工程、新型智库建设工程、产业升级助推工程、创新平台培育工程、鲁中创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文化名城建设工程、国际化合作拓展工程等九大工程,并通过加强校城合作组织领导、建立战略对接机制、加大财政政策支持力度、建立落实评估机制等,为各项工程实施提供保障。协议签订后,该校与高青、临淄、淄川、张店、桓台、周村、淄博高新区、淄博经济开发区等区县的产业精准对接,科技服务的地缘优势凸显,不仅仪器共享、实验室共享,人才也实施共享,从而为企业吸引高端人才、留住高端人才,提供了一个双栖平台。科研合作,拉近了教授、博士们与企业的距离;共同的科研攻关,吸引了理工学子当地就业。据统计,仅2017年该校留在淄博就业的毕业生即达1200余人。

2016年,山东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山东理工大学因在与淄博市校城融合发展,以及科研成果转移方面的突出表现,被省科技厅遴选为山东省第二个科技体制改革试点高校,并于2017年2月24日签订了《山东省科技厅山东理工大学高校科研体制改革试点协议》。双方约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同推进该校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试点工作,全面提升该校科技创新水平和服务经济社会能力。省科技厅希望该校将改革试点工作,作为学校创新发展和争创“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举措,全力予以推进,并将试点成功的改革措施制度化、规范化,以便总结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三大机制激发创新活力

山东理工大学遵循激发创新、问题导向、整体推进、开放协同、落实落地的原则,将取消行政级别改革同步推进,从激发创新活力入手,开展了三方面的机制探索:

一是探索适合高校创新发展需要的科研项目管理机制,在财政科研项目经费间接费用使用、受委托开展科研项目取得的社会资金管理、结余经费管理等方面研究制定适合高校发展的规定。

二是建立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模式。在省科技厅指导下,制定完善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政策措施,推动学校与市、县(市、区)政府、科技园区,特别是企业建立紧密产学研合作关系,依托学校相关院系与大企业建立创新研究院,根据企业技术需求和难题,布局学校科研方向和重点课题;建立专业化、市场化的科技成果转化机构,支持根据产业和区域发展需要建设公共研发平台,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技术集成、共性技术研究开发、中间试验和工业性试验、科技成果系统化和工程化开发、技术推广与示范服务。

三是建立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培养新方式。在省科技厅指导下,制定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培养服务政策,加大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并创造条件充分发挥高层次科技人才作用;对重点培养的科技领军人才,实行首席科学家(PI)管理服务方式,赋予更大的技术路线决定权、人财物支配权和资源调动权,允许自主组建科研团队,配备工作助手;优化完善职称评聘制度,提高职称评审中授权发明专利、受委托开展科研项目取得的社会资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权重,设立一定比例技术转化型的高级技术职称岗位,提高科技人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设立流动工作岗位,吸纳企业研发人员到高校中参与教学、科研和联合培养学生等工作;探索通过市场配置资源,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现知识价值的有效方式,对科研人员实施股权、期权和分红激励,实行技术经理人市场化聘用制等方面先期开展试点,调动科研人员研发和转移转化科技成果的积极性、主动性,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近日,山东理工大学出台科技体制改革第一批文件。在专业技术职务晋升聘用方面,设置了成果转化型教师职务,重点考察服务社会推广及成果转化能力;对引进高水平人才,建立直聘通道;取消职称晋升中学历、资历、外语限制。建立了首席专家(PI)管理暂行办法,以培育团队、标志性成果和科研反哺教学为目标,在学校优势特色学科因需设岗;首席专家自主确定科研项目、组建团队、管理经费,单列人才指标,从而保证技术路线决定权。实施内部控制,强化法人责任;横向科研项目管理经费降低至3%;优化资金预算调整、资金使用流程;解决了学校非事业编、校外专家、项目合作人员、在校学生差旅报销难题;解决了无发票等有效票据难题和出差票据不完整难题。

人才优先就职理工创业淄博

科技体制改革以来,山东理工大学承担国家和省级科技项目均有超过50%的提升,到位科研经费预计有超过50%提升。学校引进的“千人计划”专家兰玉彬教授通过了省顶尖人才“一事一议”初审,有望获得3000万元的资助支持。自聘任王志民教授担任齐文化研究院院长以来,齐文化传承与示范区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筹建工作迈出实质性步伐,并牵头承担了管仲纪念馆、姜太公祠等扩建提升工程项目。温广武教授来校工作后,有力带动了学校陶瓷工程及材料学科的发展……这些都是人才引进的效应,许多部门、学院在本次交流时,也都谈到了人才队伍的重要性和引进人才的迫切性,这说明“人才优先战略”在全校已经达成了共识,校城融合积极性进一步提升,企业与学校联合申报项目达213项,相关评审正在开展中。

淄博市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新材料产业基地、全国首批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其行业转型升级、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离不开科技和人才。通过科技体制改革,山东理工大学逐步完善了一系列有助于挖掘人才创新活力、有助于校城融合发展、有助于成果转移转化的新机制。本土地缘优势,让企业家与教授、博士实现了同城交流;“就职理工创业淄博”,更为企业吸引高端人才助力护航;九大工程有效地推进了学校学科与淄博产业衔接,从而为建设工业强市、文化名城、生态淄博,提供了人力支持和智力支撑。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山东理工大学将以科技体制改革为契机,创新机制、激发活力,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各个层面,融合淄博这座城市,校城共生共荣、协调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2月24日,山东省科技厅与山东理工大学签署协议,共同推进学校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试点工作

4月10日,科技部调研组一行4人就毕玉遂教授团队无氯氟聚氨酯化学发泡剂项目,来校开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典型案例”专题调研

5月20日,2017年山东省科技活动周启动仪式暨技术市场要素进校园活动开幕式在学校大学生艺术礼堂举行

□本报记者李光桢通讯员田忠强陈兆磊

新闻推荐

“五个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地方样本”

金秋九月,喜事连连。继陶博会、新材料技术论坛、齐文化节之后,淄博因改革再次成为全国焦点。9月16日至17日,由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社主办的全面深化改革推进落实暨“淄博实践”高层研讨会召开。...

桓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桓台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