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周边300余个村,带动千余名贫困群众年均增收1500元左右 高青5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助力脱贫
合作社社员正在试飞无人机。□本报记者刘磊马景阳
本报通讯员韩凤云
“二月二,农事忙”,在高青县青城镇大河沟村利业瓜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们种的黄瓜成了今年春节期间高青县及周边地区的抢手货,每天可外销五六万斤。
这几天,负责人陈树亭正忙着联系张店客户,调度各种植户黄瓜大棚的生产情况,“我只要一有时间就去社员们的大棚里转转,看看社员们有啥需求,再及时对接蔬菜批发商,力争社员们种的菜都能卖出好价格。”
2015年3月,陈树亭和大河沟村100多位农户组织成立了合作社,“我们这些小农户开始了抱团闯市场,大力发展市场化的农业。”在他的带领下,该合作社规范种苗、肥料的采购,统一技术管理和市场销售,建立了田间学校,在征求社员们需求后,邀请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老师进行授课,“我们不仅学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还学农产品质量安全、合作社管理、电子商务等。”
现在,陈树亭和社员们在农业农村部开发的“云上智农”APP上注册了账户,学习先进的技术管理,在“一亩田”网随时更新产品信息,他们借助互联网,让产品更安全、更有市场。在他们的大棚里,水肥一体化等先进技术正助力增产增收。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到“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乡村新型服务业、实施数字乡村战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支持乡村创新创业。
随着天气逐渐回暖,木李镇茹窑村党支部书记茹会也忙了起来,“要对‘小飞机’进行全面的检修,确保小麦飞机喷药按期保质保量完成。”该村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成立了兴茹粮食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全村土地全部入股合作社,采取统一供种供肥、统一技术服务、统一收获销售的模式,发展特色种植。
采访中,茹会告诉记者说:“农户作为一个农业经营主体,永远最具活力,但小农户很难进入大市场,制约了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我们通过成立合作社,为一家一户提供生产技术指导、供销合作等服务,所有经营环节融合在一起,一体化为农民服务,各经营环节产生的利润归农民分享。合作社搭建了小农户进入市场的桥梁,这对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
而在木李镇堤外周村,第一书记赵庆欣到村后,通过引导带动、规范提升,将鑫森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这个起初只有8个成员、没有任何经营业务的“空壳社”,发展为社员116户、固定资产65万元、经营收入100万元的市级示范合作社。
鑫森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借力黄河滩区迁建农业扶贫试验示范项目,建设蔬菜温室大棚及拱棚9个,种植羊肚菌、茴香、西红柿、黄金白菜等,采取整体竞标租赁模式,以3年10万到11万元的总价承包给村民,每年从租赁费中拿出10%作为大棚管理修护资金,10%用于贫困户分红,剩余资金用于村民分红、基础设施建设及公益事业。“我们将加强农民的联合与合作,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合力搞经营、抱团闯市场、联手抗风险,在竞争中把握主动权、在分配中扩大收益权,全力提高合作社的引领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赵庆欣说。
鑫森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建设了小麦良种繁育基地750亩,低价为社员提供种子、化肥等农资,合作社开展耕、种、管、收、销“五统一”服务。每亩地能为老百姓节省成本90元,亩均增收300元,在降成本促增收的同时,实现了村集体经济收入零的突破,单小麦一项全村增收25万元,其中合作社为村集体创收3万余元。
记者从高青县农业农村局获悉,该县兴茹粮食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等7家合作社被授予山东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省级示范社荣誉称号,利业瓜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等10家合作社、家庭农场被授予市级示范社、示范场荣誉称号。截至目前,全县各级农民专业合作社共有59家,辐射周边300余个村,带动千余名贫困群众年均增收1500元左右。
新闻推荐
□通讯员张跃峰张聪聪报道3月15日11点20分左右,高青县公安局交警大队民警正在黄河路实验小学门口进行交通疏导...
高青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高青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