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士谔谔 ——读《杜立本文集》有感

齐鲁晚报 2018-05-23 02:11 大字

孟庆尧

偶然读到出版于2013年的《杜立本文集》,翻阅目录就被其思想的光芒所吸引;逐页读来,一个传统知识分子,一个满怀忧患意识、勇于社会担当的老教师的形象,在我眼前立了起来。

改进和加强教育教学工作,是“文集”关注的重点。杜立本先生善于从细微之处发现共性问题,由点及面,由表及里进行系统性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他看到了学生负担沉重这一问题的根源所在,喊出了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先声。他是一名数学老师,但眼睛并没有仅仅盯住抽象的数字和公式定理,提出重视培养学生“美和善的情感”,教学实践中“情感教育才是最重要的教育”的真知灼见。就普遍存在的中学教师读书少、讲课缺乏感染力的问题,他敏锐的察觉到“升学率导向”是其关键因素,提出尊重教师的天性、尊重客观规律以促进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能力同步提高的一揽子方案。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将中学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上升到宏观和全局层面去思考,提出了诸如加快高等教育改革与提升教学质量、重视儿童家庭教育、教育与法治并重等对策建议。作为一名教龄长达40余年的老教师,杜立本先生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忱,对改进教育实践的大胆批判和积极探索精神,洋溢在“文集”的字里行间。在一个社会责任缺失的时代,发人深省,引人深思。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杜先生秉持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一向关心时政、致力经世致用的情怀,在从事教学工作之余,时时刻刻都在关注着国际国内大事,并通过剖析一些典型案例,提出自己的主张,为推进社会向善奉献着一己之力。从广州市人代会6位代表抢白满嘴官话、套话的官员,他看到了国家民主建设逐步成熟的历史进程,并从官员、代表素质提高,人代会开会程序改进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对于污染、道路交通管理混乱等引发的群众不满情绪,他给予了积极的解读:群众的这些不满上达政听,会加快问题的解决、推动社会的进步。他同情底层人群,呼唤司法公正,斥责贪污腐败。当法庭给予震动全国的“邓玉娇案”以公正判决时,他拍手称快;当贫富悬殊拉大现象出现时,他忧心忡忡。关注现实,他也不忘反思历史。从中日甲午海战失利中,他看到将帅无能、畏敌如虎,军队腐败、丧失战力,政令不通、各自为政等问题,于今仍有借鉴意义。他关注中国,也关注世界。从科技的进步、文明素质的提高、对全球精英群体的吸引力等方面,他分析美国等西方国家“真正可怕之处”在哪里;当个别地方又出现盲目自大、吹牛浮夸现象的时候,他引用著名作家兰迪·亚当森的名言加以提醒、劝谏:“奉行平庸实用主义的加拿大人相信,国家不需要世界级的荣誉,国民也能享受世界级的生活水平。”

同所有行业一样,教师行里有名师、有大师、有教育家,亦不乏误人子弟的庸才。高下如此之大,其区别不独以传授知识来分,更在于思想、情怀和境界的差异。千士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这个时代到处是鲜花和掌声,而杜立本先生却选择了说真话、说对教育提升、社会进步真正有用的话,并40年致力于实践,成效自是不同。在我看来,杜立本老师之所以获得淄博市优秀知识分子、山东省优秀教师等荣誉,在教育界和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威望,根本原因在于其思想的独立、情怀的博大和境界的高尚,在于他始终在忧患,也始终在担当。

何为忧患?《易经系辞》云:“作《易》者,其有忧患乎?”;何为担当?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中说:“每一个有点知识的人都应当挺起胸来,担当这个重任。”这也正是对杜立本先生及其著作最贴切的解读。

(孟庆尧:淄博市政协首批文史专家,淄博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高青县作家协会主席。)

新闻推荐

田镇义和小学 “我为妈妈做奉献”

近日,高青县田镇义和小学开展了“拥抱亲情感恩母亲”系列活动,在1—5年级中开展五个一活动,即给母亲一个拥抱,一个吻...

高青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高青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